孫權當上皇帝,氣勢猛然高漲。

除了對吳國上下發號施令外,對劉封這個盟友的態度也變得居高臨下起來。

人有時就是這樣。

一旦得勢,就飄飄然不知所以然。

也幸虧有逍遙津和夏口兩場大敗,讓孫權對自己行軍作戰的能力有清醒的認識,要不然的話,他一上戰場,這一場魏吳大戰結果難以預料。

張溫苦著臉,嘆著氣,又急急迴轉江陵。

作為吳國的使者,他要伺候孫權這個反覆無常的新君,是又忙又累又不討好。

這一趟到江陵又是苦差使,在見識了劉封的實力之後,張溫對孫權的狂妄無知忍無所忍,他在心裡暗下決心,這一趟到荊州後,就不回江東了。

他與鄧芝、宗預等人,在一次次的談判中,漸成好友,與其在孫權手底下受氣,還不如在劉封麾下來得暢快。

劉封聽著張溫語氣中的抱怨,對孫權當皇帝前後的態度變化,倒是有幾分瞭解。

在他看來,孫權這些作為,和後世那些中了彩票之後的暴發戶沒有什麼區別,等到熱情褪去,自然會清醒過來。

魏吳大戰在即,荊州地處魏漢吳三方核心地帶,一個不慎就有可能捲入到一場大戰之中,劉封在確認了孫權開戰的決心後,留徐庶、王異守江陵之後,即動身前往的襄陽。

荊州要安穩,首先在襄陽。

襄陽這些年局勢相對平靜,關平在關羽離開之後,按劉封的提醒,養精蓄銳,休養生息,耐心的經營襄陽南至當陽北的這一片區域。

關平所部將領之中,王甫、趙累、周倉等將俱在,唯有廖化在東三郡的西城駐守,算是脫離了羽軍本部,歸併到了北線漢軍序列。

太守府中。

年近四旬的關平容貌上和關羽更加的相像,不僅如此,就連說話的語氣、神態,也和關羽更加的相像。

要說真有什麼不同。

那就是關平的性格比關羽要平和許多,不像關羽那樣看不起士人。

劉封的到來,讓關平甚是高興,他即命將士擺開宴席,請了陳到、趙累等相熟將領作陪,與劉封互敘別後情形。

“君侯,我大漢與吳結盟,與魏停戰,如今吳魏大戰在即,又當如何是處?”關平飲了一口樽中之酒,向劉封問道。

在蜀漢二代中,按關平的年齡和地位,本來是妥妥的帶頭大哥,歷史上因早早戰死,沒能帶領關興、張苞等小將創下一番基業。

劉封的出現,不僅挽救了關羽、關平父子的性命,而且還讓關平接替關羽,擔任了荊州第一大戰襄陽的太守,這個變化,也讓關平對劉封的能力越發的佩服。

在他看來,蜀漢二代的領頭人,非劉封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