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海軍,對於蜀漢來說至關重要。

孫權喜歡背刺,歷史上的蜀漢,可是吃足了苦頭。

劉封如今不僅擁有了荊州,更佔領了交州,這兩州之地,北起江夏郡南至漲海,與東吳緊密接壤,要是孫權又有背刺之舉,劉封防不勝防。

在陸上單純的防禦,只能陷入長期對峙的泥潭中,唯有出奇不意,從海上先打敗吳軍艦隊,然後嘗試在孫權的後方登陸,才能讓孫權投鼠忌器,不敢輕易拔劉封之虎鬚。

這就好比後世的核武器。

只有震懾住了吳國,才能息了其背刺的念頭,不然的話,劉封這邊一旦有所鬆懈,吳國就會乘隙發難。

海軍與水軍,只差了一個字。

從泛義上來說,熟悉水性,懂得在江河作戰之要,海戰應當也沒多大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

江河行船,雖然有傾覆的危險,但比起海上來說,卻是要小了許多。

丁奉雖然在長江、漢水來往如平地,但到了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他的經驗常識已經不夠用了,有諸葛直這個熟悉海情的副督,丁奉心中才稍稍有了底氣。

海軍將領人選方面有了著落,劉封心中稍安,接下來,他的主要精力將放在打造海戰艦船上面。

漢末三國時代,航海技術還處於近海航行階段,就算是吳國,對遠洋航行也是充滿了敬畏,諸葛直在給劉封講述中,特別提到,衛溫的船隊到達夷洲,損失的戰船多達五十餘艘。

這些船隻有的觸礁沉沒,有的漏水不能使用,要打造一款適合遠洋的戰船,已是漢國交州軍的重中之重。

不過,若是仿照吳軍戰艦的樣子來造船,雙方戰船效能差不多,然後士卒水戰能力上,漢軍新卒又很難與吳軍精銳相抗衡,結果就只能是又一個黃祖。

所以,劉封決定不走尋常路。

傾盡全力打造一款在這個時代沒有出現過的新式戰船:西洋帆船。

在世界歷史上,蒸汽船出現之前,遠洋航行的船隻型號,中國主要是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的寶船艦隊,,《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也就是說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這樣的船層高近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如此規模的巨型戰艦,毫無疑問,劉封是造不起的,他也不感興趣造這樣大而不實用的船隻,不說別的,單單養護的費用就是天文數字。

中式戰船不能選用,劉封就轉而決定打造西洋艦。

在風帆時代,西洋戰艦的型號也有多種:比如最早的阿拉伯帆船,然後是柯克船、卡拉克帆船、蓋倫船、西班牙大帆船等等。

這些戰船中,劉封最中意的是柯克船、卡拉克帆船兩種。

谷髕相比中國古代平底的沙船和以及需要耗盡大量木料的福船,柯克船是排槳船,其船型特點是短、寬、結構堅固,在近海作戰時很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