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的個性沉穩,不顯山露水。

在許多不瞭解他能力的人看來,這樣一個漢化賨人,能夠從最低層的軍侯、校尉,驟升至漢中都督,靠的就是劉封的一力提拔。

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商議伐蜀方向時,司馬昭就一力主張在漢中方向尋找突破口。

在他看來,王平名氣要比東三郡的魏延、隴右的姜維來得小,而且大字不識幾個,靠關係上位。這樣的軟杮子不捏,難道還等杮子爛了再下手。

王平當然不是軟杮子。

他久鎮漢中,對這裡的地形地貌極是熟悉,就連當地獵將都不一定知道的山道,在王平的作戰帛圖上都有標註。

相比其他的駱穀道、子午谷等險道,褒斜道貫穿秦嶺,全長235公里,南段溯褒水北行,北段沿斜水、斜谷而行,又正好與金牛道相對,是南北蜀道的主幹道,來往於巴蜀與關中的商賈多半就是走這一條官道。

整條穀道早在西周之時就已形成,秦從褒斜道伐蜀,取南鄭,繼而滅掉巴蜀。楚漢戰爭中,劉邦運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擊敗項羽而稱帝,也曾利用此道。

走的人多了,道路的狀況也不斷的得到改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趙雲領兵守箕谷,曾經一度將棧道焚燬,以阻擋魏軍的追兵,褒斜道也一度荒廢,但這種情況顯然不可能持續太久。

打仗歸打仗,商貿歸商貿。

蜀錦等重要的交易物資,還是需要運送到關中、中原,才能為蜀漢帶來財帛,要是爛在庫房裡,那整個蜀漢的經濟就要崩潰了。

這一次魏軍進攻漢中,選擇褒斜道就是看在其通暢、適合車馬通行上面。

在褒谷口,有一險要的隧道,曰石門,其上為高聳入雲的石壁,其下為奔流不息的褒水,王平最後的據守地點,就在褒中谷地的石門一帶。

石門在手,漢中無憂。

石門若失,漢中門戶大開,魏軍可以長驅直入,一路殺到南鄭城下。

面對高翔在褒中城戰死,魏軍先鋒進抵褒谷南口的極度不利情形,王平沒有衝動的迎上去拼一個精光,而是冷靜的選擇在更為險要的石門遂道死守,這樣的判斷和處置能力,在蜀漢諸軍將領中很是難得。

——

漢中形勢岌岌可危。

劉封遠在交州,回援不及,蜀漢上下,唯有將目光投到丞相諸葛亮的身上。

劍閣至陽安關的道上,大隊的漢軍人馬正在向北逶迤前行,大漢丞相“諸葛”的旗幟在山風中獵獵作響,整支隊伍肅穆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寬大的車駕內。

丞相諸葛亮微閉著眼睛,正靠在柔軟的錦裘毯子上,眉頭皺起,似是在思索如何應對當前的困難局面。

他的面容已經頗為蒼老,兩眉之間的川字紋也越發的深遂,這些年一力主持蜀漢的朝政,不是皇帝卻要擔起皇帝的責任,讓他的精氣神消耗到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