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等到劉封不在北線,就算魏國這邊還沒有完全準備好,司馬懿也不想再放棄這個伐蜀的大好時機。

從交州到關中,關山重重,劉封就算是飛,也飛不過來。

魏國在關中、隴右一帶的兵力總計約七萬人,其中關中直屬司馬懿的兵力有四萬人,隴右徵西將軍郭淮手底下,有近三萬人。

再加上駐守陳倉、嶢關、安定等地的郡兵,林林總總加起來有接近一萬人,單憑這點兵力要想攻入地勢險要的漢中,基本不太可能。

要知道,當年曹真伐蜀,出動了二十萬大軍,依舊落了一個大敗而歸的結果。

好在,司馬懿心思活泛,早就留了後手。

在魏國的西北邊境,自兩漢以來就是諸胡與漢人爭奪的焦點地帶,漢人王國強盛,則諸胡俱退,漢人王國衰落,則諸胡捲土重來。

曹魏立國之後,南匈奴內遷至幷州離石一帶,隴西、北地、河西諸地,先後有隴右鮮卑、禿髮鮮卑、慕容鮮卑等北方草原諸胡遷移而來。

鮮卑人作為草原上的新興霸主,擴張的勢頭猛烈,不斷的壓縮以前匈奴、氐羌、狄胡的地盤,雙方爭奪草場的戰事不斷。

魏國曆經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漸漸由盛轉衰,如今的魏軍,已經不是曹操當年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那支強軍了,以致於幽州刺史王雄甚至需要遣出刺客,刺殺鮮卑頭人軻比能,才能維持住北方的局面。

所以,諸胡內鬥對於忙於對蜀吳作戰的魏國來說是好訊息,這些年來,領兵作戰的司馬懿、郭淮、胡遵等魏將,時不時的徵召挑選精壯的胡族勇士,加入到軍隊中。

擇夷胡壯勇入伍征戰,在三國爭霸的時代,實是常態。

三國時代,魏蜀吳在爆兵方面,有一個共通之處。

吳國:主要的補充兵員是山越兵。吳國自立國開始起,就不斷的征剿山越,以此為補充北伐魏國失敗後的損失。

孫權幾次攻打合肥,都是損兵折將,如淩統、徐盛這樣的勇將,往往打成了光桿命令,怎麼辦?再打一波山越,收編宗帥流民,既能強軍,又能種田,還安定了國內,美滋滋。

蜀國:諸葛亮五次北伐,兵力的補充單靠益州一地自然不行,所以,《華陽國志》這樣記載: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也就是說,蜀漢的飛軍,其兵員組成,是來自於南中和青羌的勁卒。

如今,在劉封這個大將軍的麾下,無當飛軍主要由南中諸夷勇士組成,由張嶷統領,目前正鎮守在交州的西部一帶,清剿吳國交州殘餘力量。

無前軍由王平統領,主要由漢化的板楯蠻、青羌、白羌等夷兵組成,這支隊伍長期在漢中一線佈防,先後參與了漢中、隴右多場戰事,山地作戰經驗極是豐富。

魏國:若是對吳對蜀作戰,兵力消耗過大,就趕緊到幽州、幷州、涼州打一波烏丸、氐羌等胡族,收編一批騎兵,然後再整軍操練,等練好強兵之後,再行南下作戰。

比如田豫所部,就是編練了幽州的烏丸騎兵,這些胡騎自小就生活在馬背上,戰鬥力甚是驚人,漢人騎兵與之對戰,勝算不超過三成。

有諸胡加入,司馬懿信心一下子足了起來。

至於說,胡人在熟悉了漢人戰法、擁有了漢人的甲具兵器之後,會不會反過來進攻中原,司馬懿沒有多加考慮。

在他的印象裡,胡人皆是些不識文字、不懂教化的蠻夷,根本不可能趕上漢人。

“子尚,你來擬令,傳關中、隴右各部將校,立即全軍動員,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