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主政,劉封主軍,李嚴等一干重臣輔佐,這是蜀漢最為理想的國家治理體系。

在治理內政及協調朝堂各方勢力方面,諸葛亮有著相父、託孤大臣的先天優勢,別人比不了。

就比如劉封,要是他插手劉禪、劉永之間的紛爭,就會捲入一場皇位爭奪戰中,到時候就算他什麼也不想,也會被人抹黑汙言。

劉封有意催促諸葛亮返回,不過,從漢中前線的情況來看,諸葛亮即便想回,一時半會也回不來。

就在劉封滯留成都之時,漢魏漢中前線,曹真、諸葛亮之間持續不斷的小磨擦,逐漸演化為一場大規模的戰事。

前一陣,魏國大將軍,督關中諸軍事的曹真得知死對頭劉封應孫權之邀,居然跑去攻打合肥,不由得喜出望外。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演義中描述得神乎其神,可以呼風喚雨,指揮若定,但在曹真等人看來,諸葛亮還不如劉封來得厲害。

諸葛亮有臥龍之名,更多的是以謀士的身份出現,從街亭之役來看,諸葛亮指揮能力上佳,但性格過穩,不願冒險,只要抓住這一點,魏軍就能料敵於先,所以,在戰場上,曹真並不擔心諸葛亮。

相反,讓曹真捉摸不定的,反倒是劉封,原因就是吃過大虧。

漢國這邊,諸葛亮下令督造漢城、樂城,加強漢中的防禦,這兩座山城大致的位置,就是漢中的沔陽、城固一帶,沔陽城由蕭何所築,是劉備漢中之戰的駐軍之地,也是蜀漢的龍興之地。

有了這兩座山城之後,諸葛亮就開始從東線調兵往隴右,準備傾全力在祁山、隴山方向發動一次不亞於前番規模的北伐。

漢魏前線,雙方各有斥候、細作潛伏於對方軍中,漢軍在漢中一帶的調動,沒有瞞過曹真的眼睛。

諸葛亮忙著修城,兵力上又有傾斜,曹真自然不會放過。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秧。曹真在與司馬懿等關中諸將商議之後,立即向曹叡上表伐蜀議案,擬從褒斜谷、駱谷快速進兵,搶一個時間差,先打蜀漢一個措手不及。

曹真的這一計劃如果真的實行,成功與否暫先不論,打亂蜀漢的北伐計劃是肯定的,漢魏兩軍在褒斜道上對峙時間一長,諸葛亮好不容易積存的糧秣又要消耗大半。

只是這個伐蜀議案送到洛陽,司空陳群卻認為斜谷太險阻,難以進退,魏軍要想取勝難度太大,陳群是四朝元老,又是九品中正制的倡導者,在魏國朝堂上威望極高,他的意見曹叡也不能不當回事。

曹真好不容易覓到蜀漢佈防上的疏漏,卻被老傢伙陳群否定,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為了說服曹叡,曹真親赴洛陽,力陳伐蜀的重要性,同時,呈上關中諸將如張郃、郭淮、郝昭等人的信件,曹叡見到諸將士氣高漲,終於下定決心同意伐蜀。

魏太和四年,春。

在緊急上報曹叡之後,曹真、張郃、司馬懿三人各領精兵,從子午道、褒斜道、祁山道三路發兵,大軍合計十五萬人,進攻蜀漢。

十五萬人攻蜀,這是曹魏在西線發動的最大一波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