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對孟獲其實也不感興趣。

諸葛亮徵南中,有七擒七縱孟獲的典故,雖然傳為一時佳話,但背後透露出的無奈,也讓劉封感到痛惜。

要是蜀漢國力強大,諸葛亮哪裡用得著七次放回孟獲。

事不過三。

有個兩次放回,就已經算是優待了。

孟獲要是不從,那直接砍了他的頭顱,再扶持一個聽話的上位即可,比如,被劉封擄獲的孟琰就很不錯。

——

劉封入城之後,與王伉、呂凱一番敘談,在安撫了一番當地的漢人之後,劉封即與王、呂兩人一道,繼續向南征討孟獲。

軍行至大池附近時,孟獲已經領軍在池水南岸的澄江城駐守。大池即後世的撫仙湖,這裡也是南盤水的源頭一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震懾於劉封的威勢,孟獲這段時間四處聯結,糾集起了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朵思大王、木鹿大王、八納洞主等蠻王洞主聚成聯盟,共同對抗劉封軍。

這一變化倒讓劉封吃了一驚。

諸葛亮南征時,孟獲是節節抵抗,被擒一次,就跑到一個洞主處借兵,借了兵之後就又來送死,等失敗釋放後又找一洞,再來相攻。

這等添油戰術,在面對智多於妖的諸葛亮時,只能是送菜,而現在,不知為何,孟獲學聰明瞭,不僅大步後撤,而且還將幾個死硬的蠻王洞主都聚集了起來。

兀突骨有藤甲兵依仗,朵思大王有毒箭兵、木鹿大王的虎豹兵、八納洞主的象兵,都有各自的擅長之處,劉封要是各個擊破的話不難,總有辦法,但聚到一起的話,就要好好的思量一番。

藤甲兵刀槍不入。

要擊敗他們,唯有火攻才行。

但是兀突骨的營地就紮在大池的邊上,很顯然,兀突骨也清楚,藤甲兵的劣勢,就是畏火,有大池的水隨時可以取用,他就不用懼怕漢軍火攻。

藤甲兵一時難以戰勝,獸兵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

雖然戰象這個兵種運用於戰場受到限制很多,但戰象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它只需要在陣前一出現,漢軍的坐騎就腿軟動不了步子。

缺少了敏捷的移動速度,漢軍的騎兵優勢就喪失了大半。

朵思大王的毒箭也很厲害,當年秦軍征討百越,主將屠睢就是被越濮的毒箭射中,陣亡於戰事之中。

面對孟獲及諸蠻的聯合作戰,劉封沒有再一味的猛打猛衝,漢軍在大池的北面也停駐了下來,一方面休整多日征戰疲乏的軍隊,另一方面,劉封也在等鄧艾、李恢的東路軍到來。

孟獲要集中力量打一場大戰,劉封自然不能讓他失望。

此一役後,南中的歸屬權就應該明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