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在漢中郡開府治事。

成都的那幫諂媚之徒此時眼睛盯著富饒的天府平原,對大戰剛剛平息、民生凋蔽的漢中,提不起半點的興趣。

劉封對沒人關心、無人過問的情況倒是很滿意,埋頭幹活,悶聲發財,這才是穿越眾的最理想狀態。

治漢中,民為要。

張魯治理之時,漢中郡的戶數達到鼎盛,即十餘萬戶,算每戶五口計,就是近五十萬人,曹、劉一場大戰,讓漢中民生凋零,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甚眾。

劉封費盡力氣,立張敏為四代天師,再加張衛、楊任、楊昂等人相佐,才堪堪留下了一半的百姓。

這一次劉封迴轉漢中,願意跟隨一起北歸的民眾,約三萬戶左右,還有二萬戶不願迴歸,或留在了巴西郡,或繼續南下遷往蜀郡一帶。

治政與領軍不同。

劉封以往遙領太守,駐地也經常變化,不需要考慮糧秣的補給,以及民生問題,而現在則需要認真的思考了。

和歷史上一樣,指望劉備、諸葛亮從成都平原把糧秣、輜重運送到漢中,那隻能和魏延、王平一樣,勉強自保漢中不失。

要想進一步有所作為,漢中郡的自給自足能力必須要增強。

劉封思之再三,最後把增長點放在了農業和礦業上面,農業即種田,無糧就食,那百姓淪為流民,饑民只能餓死,這是根本性的問題。

漢中郡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了漢中盆地,也就是南鄭一帶,這裡氣候溫潤,有利於農作物生產,是著名的糧倉,張魯養活十萬戶教眾,義舍中的米糧主要來源於這裡。

曹操、劉備大戰之時,南鄭一帶為主戰場,雙方拉據撕殺近兩年,田畝多荒蕪,民眾更是逃了個七七八八。

劉封帶著民眾到達後,即開始按人丁分田到戶,為了鼓勵耕種,劉封以漢中王劉備的名義釋出命令,三年之內田賦的稅率減為三十稅一,三年之後則按十五稅一來收稅。

苟政猛於虎。

黃巾起義之所以大爆發,主要就是土地兼併嚴重,賦稅又加重,導致民不聊生,劉封現在減稅開荒,鼓勵百姓種稷、種麥,種油菜,就是為了改善民生,積蓄民力,穩固漢中動盪的局勢。

這一次,劉封準備以穩為主,吸取歷史上諸葛亮、姜維以攻為守,連年北伐,以致漢中戰亂頻頻的教訓。

反正,劉封還年輕,時間在他這裡。

現在的蜀漢橫跨了荊、益兩個大州,實力僅次於曹魏,比東吳還要強盛,劉封更傾向於慢慢發展徐圖壯大的策略。

當然,要是換成劉備的話,肯定不會和劉封一樣的想法。

劉備已老,恨不得一年或者兩年之內,就打到許都、打到鄴城去,這肯定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但劉備就是執迷不悟。

民政的事情,劉封在部署之後,交給了馬忠、程畿兩人全權負責,馬忠是治政賢才,後來曾任庲降都督,把南中治理的井井有條。程畿在劉璋時擔任漢昌長,治理地方經驗豐富,是不可多得的治政人才。

礦產開採的事情,屬於專業技能,劉封也是一事不煩二主。直接向張敏提出要求,把楊任、楊昂兩位祭酒借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