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這些大儒們回到各自家中,稍作休息,便立刻迫不及待返回國子監,便直接開始將漢語拼音的用法,教授給國子監的學子們。

國子監的學子們,都是年輕人,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又是對他們識字有大用的新物事,自然學習起來比先生和夫子的速度都要快。

而在知道這漢語拼音是出自太子所創,很快咸陽城內就出現不少對太子頌嘆的聲音。

到了後來,只要有士林學子的地方,就少不了有人討論漢語拼音,進而就少不了對太子趙熠的議論。

“哎,你漢語拼音學得怎麼樣了,我聲母表和韻母表已經背會了。”

“你才學到這裡,我都已經會拼讀了,正在逐字逐句試著自己進行標註拼音呢!”

“哇撒,你們學得這麼快,但還真別說,這漢語拼音,真的是好用。”

“誰說不是,要是早先就有這種識字方法,老子該少挨多少次打!”

“哎,你們說,太子殿下是不是就因為害怕捱打,才創造出這種識字方法來的?”

“扯淡!狗嘴裡吐不出象牙,虧你會想,你也這麼創造一個出來給爺看看!”

“就是,簡直就是不知所謂,太子何等了得的人物,也就你這等貨色才會這般想太子殿下,你怕是不知道吧,如今孔夫子與叔孫夫子,都要拜太子殿下為師呢!”

“不止呢,就憑這漢語拼音,太子怕是都能跟孔聖人相提並論,你們還別不信,這可是孔夫子當著我們面說的,還說讓我們今後見到太子,都要禮稱恩師呢!”

“這是應該的,太子殿下立下如此功績,喊他一聲恩師,還是咱們高攀了……”

士林學子們以前談論太子,多半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如今再談趙熠,全都是讚譽之詞,甚至好些巴不得能夠立刻拜入太子門下。

太原李氏府邸,李喬,年逾古稀的李氏當代家主,此刻面色凝重坐在大廳主位上。

在他面前此刻站著兩個中年人,分別名為李成祥與李成瑞,正是李喬的兩個嫡子。

李成祥此時一臉憂色衝李喬拱手道:“父親,咸陽宮那位,如今已經安排下去,緊急調運一批糧食到漢中郡,咸陽倉已經開啟,咱們的計策,怕是撐不下去了。”

李喬臉色從容,眼中精光一閃而過,“咸陽宮那位如今看來,真的是越來越果斷了,只是咸陽和調撥糧草的地方,真的就這麼聽他的話嗎?”

“父親有所不知。”李成瑞趕緊上前說道:“咸陽調撥的糧食,來自巴郡,巴郡是蜀地,蜀地去年雖然遭了災,可是後來種植土豆之後,糧食問題很快得到緩解。”

“隨後秋收時分,還攢了不少糧食,這時候剛好用上,巴郡無論距離蜀郡還是漢中都近,所以才能解了那位的燃眉之急。”

“還真是……”李喬濃眉微皺,“去年那麼重的災情,就因為一個土豆的出現,發生了逆轉,聽說後來差點出現的蝗災都莫名其妙給吃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