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軍朝林蘊穎豎起大拇指,一行人正要邁步往裡進,忽然一個聲音打斷了大家的行動:“站住,我是學生會副會長,我怎麼不知道這回事。”

林蘊穎回頭一看,竟然是李涵之,心道不好,這個人前世沒少給林蘊穎找麻煩,扣屎盆子。看到她阻攔,林蘊穎就知道今天要想進去還要費一番波折。

果然,這個張隊長也不敢得罪李涵之,馬上就說要請示校領導。正在這時,一輛共享單車忽的一下停到了眾人前面,騎車子的是一個身高至少190的陽光少年。

“歐陽同學,你來的正好,這不……”李隊長趕緊把攤手山芋踢了出去。

陽光少年歐陽林說:“李隊長,您不用說了這件事我都知道,讓她們進去就行了,以後也不用阻攔。”

然後他又對正要開口阻攔的李涵之說:“涵之姐,陸一洲學長專門叮囑過我,今年臨清一中畢業舞會要我全力輔助蘊穎學姐,您有什麼異議可以等學長回來跟他說。”

“蘊穎學姐,您進去吧,畢業舞會結束前,您有什麼問題和要求,儘管跟我開口。”

林蘊穎感激的對他道了謝,在李涵之的怒目而視中領著眾人進入了學校。從校門到所有畢業班學生集中的禮堂,她們收穫了百分百的回頭率和注目禮。

終於估完分,林蘊穎一向比較保守,但是再保守,她也估了880分(滿分900分),這個分數交上去後,引起學校管理層一陣驚呼。高興之餘,同意林蘊穎在大禮堂展示她的創意。

林蘊穎已經從一開始的忐忑,害羞到現在的完全自信,她身著漢服領著其他人走到臺前,開始了展示。

“衣,向來為生活住行之首。日本人有和服,洋人有西裝,而我們,則有漢服。自古,漢服一直都是被老祖宗拿來視為“國之顏面”的東西。

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我深信,留住漢服,就是留住華夏族的本。

漢服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於清代“剃髮易服”。古人素來敬畏天地與自然。他們將上衣分裁四片,即為了意喻“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則為了對應“十二月”。其中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以寓“天圓地方”。

古人將天地藏於衣服,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做人不可任性妄為,上有天,下有地,做人也要有規矩。

這位模特身上穿的是唐朝女子服飾,請看

唐朝女子雖然衣著風情,但絕不是電影中那樣的想象過度。唐朝的女子以豐腴為美,禮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領、大袖為主,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舞,顯得格外飄逸。

也是因為身材微胖,唐代女子尤其喜著寬鬆的裙裝,多為上身著襦下身著裙。襦要短且小,裙要肥且長。裙系高腰至胸部,甚至系在腋下,系扎絲帶,頸部與胸部的肌膚露在外,給人以優雅、修長、飄逸之感。

接下來這位模特穿的是宋朝的服飾。宋朝的時候理學思想盛行,在“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束縛下,人們拋棄了奢侈浮華的作風,那時流行“女子學恭儉超千古,風化宮娥只淡妝”的說法。

人的觀念變了,穿著上也自然跟著改變。宋代的衣著崇尚儉樸、清雅。宋代的漢服多以紗羅為主,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裙子中間的飄帶上還常掛一個玉環,用來壓住裙襬,使裙子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之儀。

下面這位身著明朝服飾。與宋朝相反,明朝是一個追求華麗的朝代。明朝的服飾,從衣料、色彩到紋飾無不一派豔麗之氣。

明朝中後期天氣變得寒冷,為了保暖,明代的漢服上衣被拉長,露裙被縮短,衣領也從宋代的對襟領變為圓領為主。宋代漢服的裙邊均有繡邊,花紋多華麗繁複……

如今,我們幾乎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丟失自己傳統服裝的民族。在日本,任何一個日本女人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會側目。在蘇格蘭,一個男人穿著蘇格蘭短裙也不會讓人驚訝。

可如果我們穿著漢服上街,就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就會被認為穿著了奇裝異服,讓人心痛。

而在我心中,漢服最美麗的歸宿,在人生的重要節日,如果我們都可以鄭重其事地換上自己民族的傳統漢服,做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習俗。比起那些時髦的西式禮服,想來只有延續華夏千年的漢服足以撐起這個角色。而我也相信,總有一天,只待漢服重歸華夏,身穿漢服的我們定可以驚豔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