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行卷(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嚴駿裴易二位,就又來了陸家。
陸洵也就剛吃過飯,等他們拜見過了陸老爹陸老孃,就帶到自己房間,卻是不由得問:“時間定在三日之後,又不著急,二位何必如此?書院裡就不去了嗎?”
他們可沒被勒令退學。
而且跟過去的陸洵一樣,可都是三好學生那種。
裴易卻笑著回答道:“書院去不去,有什麼打緊,還是洵兄的事情更重要。”
嚴駿倒是說:“到你我這般時候,書院裡也只是督促功課罷了,你又不是不知,當下所剩課業,都是些無關緊要的了,只修行一道,最是重要。”
如此,陸洵也就再無二話。
對於已經到了十七十八歲這個時候的弟子而言,書院那邊在修行上,已經的確是並沒有太多可教的了,只好繼續教些傳世名篇之類的,卻偏偏於修行之上的考勤又最急切,結果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曠課逃課本就不算什麼了,只要考勤時你進境快,就是好學生。
於是陸洵把昨天就寫好的另外四份請柬拿出來,囑他們代為送去。
陸洵自己身為作者,是不好跑去送請柬的,顯得不夠逼格,傳出去也會被認為有阿諛之意。
接過請柬時,裴易還笑著說:“剛才去匯合了駿兄,一道趕過來,在路上還恰好聽到人議論洵兄昨日那首《小池》,想必方一日,已傳遍城中,要不得三五日,士林皆知,洵兄必為本地名士所重,扶搖而上矣!”
一首詩能在一日夜間傳遍一座城,在這個特殊的世界背景下,陸洵倒是絲毫不覺奇怪,但對於裴易所說的美好願景,他卻並不敢報以那麼樂觀的期待。
他對這個位面所謂名士之類的,其實瞭解不深,但他上輩子輾轉兩家公司,工作了四年多了,對人心和社會,稍有了解。
更何況,他學過歷史。
這時候嚴駿道:“卻有一樁奇怪,洵兄一首四星之詩出世,一日夜間傳遍全城,怎麼還沒有人上門送拜帖呢?昨日下午我二人走後,再無人來嗎?”
陸洵笑嘻嘻地回答,“周縣君不就送來了嗎?還幫了大忙呢!其他人可能是還沒反應過來?”
兩人頓時紛紛點頭。
這倒是極有可能的。
雖說按照常理,一旦有新詩人冒頭,各大世家必蜂擁而至,爭相結交,務求伴遊於左右,但陸洵畢竟是昨日才作了詩,算是剛剛有了代表作,總要給人家各家一點反應的時間不是?
送走了他們二位,陸洵站在院中稍稍思量,笑了笑,轉身回屋。
繼續打坐、入定。
他要爭取儘快把之前兩首詩帶給自己的「文氣」,都給消化吸收掉。
修行一事,乃逆天而行,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偏偏,上天給的讓修行者能夠去“逆”的時間,實在是太過短促了。
尤其過去這些年在松山書院,原主的天賦太差,進境實在是太慢了,單純只是時間上,就已經給了陸洵很大的緊迫感。
人生下來什麼都沒有,連話都不會說,六七歲開蒙,只是簡單地學一些文字、文賦,為以後的修行打下文學基礎,到了十歲之後,才勉強算是具備了學習修行的智力基礎和身體基礎,這才能開始修行。
像松山書院這等面朝所有人招生的普通修行學府,雖說像陸洵這等出身普通的人也能報名併入學,但是卻要等到十二歲。
學習、入門,並「開竅」,就要一兩年。
像陸洵這樣,天資實在不出色的弟子,甚至是入學三年才「開竅」。
然而一個正常人的修行黃金期,最多也就截止到三十歲。
算算,一共才幾年?
到了三十歲,基本你有了多高的成就,就是多高的成就了,三十歲之後再想往上繼續“逆”,你的身體條件已經不允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