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老子累點,兒子爭氣就行(第2/4頁)
章節報錯
如今的冀州幾乎都落在了韓馥的掌控之中,原本困擾著韓馥多年的黑山軍也已經遷往了河內屯駐,因為韓馥上表朝廷的文書有了回應,張燕得到朝廷允許暫領河內太守。
明眼人都知道,這個暫領的‘暫’跟‘佔’是沒有區別的,在張燕死之前,下一任河內太守是不可能再出現了。
如此,冀州西面安定了。
再加上北面幽州的劉虞因為公孫瓚的事情與韓馥建立了友誼,所以北面也算是安定了下來,至少在公孫瓚重新振作之前是不會有任何事情了。
如今位於東面的袁紹也用盡了全部的力量,便是轄地內的百姓也都被轉移地差不多了,可以說東面袁紹的這根眼中釘肉中刺距離拔起也不遠了。
至於南面的兗州劉岱,他與韓馥的關係說不上好,但也不至於兵戎相見。
本來劉岱是有些支援袁紹的,而且他與公孫瓚的關係也不錯,但兩人在入侵冀州的時候劉岱因為跟著曹操一起在攻打叛變的於扶羅、白繞等人,所以暫時沒有跟著進兵。
結果這一慢反而救了劉岱的曲部,當他得知公孫瓚被圍、袁紹被逼逃回渤海的時候,心裡北上侵擾冀州的想法也淡了一些,如今公孫瓚和袁紹都慫了,他就更沒那個想法了。
在借用黃巾軍的力量之前,袁紹不是沒想過借用劉岱的力量,但劉岱畢竟跟公孫瓚不一樣,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岱不像公孫瓚那樣可以隨意打發,又因為劉岱是州牧而袁紹只是太守,兩人若是真的聯合出兵,到時候誰聽誰的?佔的土地又怎麼分配?
要知道,袁紹圖謀的可是整個冀州!
盟友,也只有在實力相當的時候才能和平相處!
到了現在這個地步,袁紹即便是想借助劉岱的了力量也已經遲了。
舉目四顧,卻無一處容身之所。
這是袁紹目前真實的寫照,也是他面臨的最大困境。
渤海這個樣子他顯然是待不下去了,可除了渤海這裡,他還能去哪呢?
袁紹嘆了口氣,心中的挫敗感從未如此強烈,此時的他早已沒了當日成為討董盟主的意氣風發,也沒了年前各方壓境以勢強取冀州的信心滿滿,如今的他,真的有些走投無路了。
“爾等,可有計策能破此局?若無良策...休矣。”想讓袁紹說出等死這種話可不容易,但現在他已經沒有任何驕傲了。
死也不過近在眼前。
袁紹這話一出,下方文武中多有暗自垂淚之人,他們都是見證過袁紹春風得意盡顯崢嶸的日子,哪料到這才短短一年,往日的榮光就此散去,迎接他們的或許只有死路一條了。
想到這裡,便是許攸逢紀等人也多有悲慼。
人群中,只有荀諶依舊面不改色,只見他主動站了出來對著袁紹深深一禮。
這還是荀彧離開後他第一次主動站出來。
“主公,在下有一個提議,還望主公仔細斟酌。”
袁紹一喜:“友若有何良計不妨道來。”
荀諶知道自己要說的話有可能會得罪袁紹,但猶豫了一下後還是說了出來。
“主公,如今河北之地已無主公可借之力,主公與其在此苦苦支撐,不如南下江淮去...去投後將軍袁術,主公與袁術乃是同門兄弟,雖然主公與其有過嫌隙,但同門之誼總歸還在,只要主公去投,袁術是一定會接受的。”
“主公到了淮南後,方能脫離韓馥的掌控,徐徐發展自己,如此,才有再次北上之日,否則...”
荀諶後面的話沒有再說下去了,因為袁紹比較討厭不吉利的話,但他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
投靠袁術,徐徐發展,來日再圖北上!
荀諶的話音落下,堂中鴉雀無聲,便是那些正在暗自抽泣的人也顧不得悲傷,只是直愣愣地看著荀諶。
袁紹與袁術不合是在場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以往任何時候,袁紹不管是能力還是處事方面都要遠勝袁術,便是在招收人才這一點上也是袁術拍馬不及,可以說袁術從很早以前開始就一直被袁紹壓著抬不起頭。
如今荀諶居然想要袁紹去投靠袁術?
可以想象在投靠袁術之後袁紹會受到怎樣的侮辱。
那個張口閉口就說袁紹是庶出袁術會不會像個勝利者一樣俯視著前去投奔的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