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城超級大,去倫敦五六次了,雖然每次住的地方不一樣,結果還是對倫敦城一竅不通。除了泰晤士河沿岸的風景比較集中,大多數景點都較為分散,地鐵,計程車,紅色雙層巴士都坐過了,如果時間不是很足,坐船順泰晤士河瀏覽是個不錯的選擇。

&ninster Bridge到塔橋的(Toe一段所有的建築或者代表著的就是英國的歷史,而塔橋往倫敦橋(London Bridge那一段代表著英國的現在。倫敦眼(London Eye可以說是現代向歷史的一種滲透,雖然它在我眼中就是一個敗筆,恍惚在文物堆中插了一個現代的風車。英國人普遍給人的印象是守舊的,如那家和英國皇室扯不清關係的哈羅德百貨(Harrods,即便像如今網購和大賣場的時候,仍保留著精品銷售的模式,把一個好好的賣場面積分割成一個一個的小塊,讓人購物的時候轉來轉去非常不舒服。當然,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人熱衷於在哈羅德購物,認為是一種身份的標誌,問題是如果一個超級大型的百貨公司就為了服務這個族群,能否延續往日的輝煌就不得而知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著名百貨公司不管以前怎麼樣經營,現在大多改成大賣場的形式,增加顧客的融入性。

喬治六世和丘吉爾都是有血性的種,地理上英吉利海峽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當然英國的軍力也沒有弱於德國多少。二戰期間,英國本土並沒有遭受多少戰火的洗禮,因此英國的古老建築大多得以儲存。再加上歷史原因,英國一直是傳統和文化的輸出地,所以英國的傳統和文化也保持著它們的原生態。不過,這一切似乎隨著國際化的程序,特別歐洲一體化的深入,英國的文化和傳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首當其中的是對外聯絡比較多的英格蘭,倫敦城就是代表。對比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倫敦的城市面貌現代化得太多太多。

歷史所以成為歷史,是因為現在發生的事情也會不斷地加入歷史中成為歷史。

曾有一個德國的客戶和我講,結婚前他在斯圖加特買了一套比較老舊的房子作為婚房,但是法律規定他只能維修外牆和裝修內飾,房屋結構和外觀必須保持原樣。然而國內好多地方地方,包括擁有2000多年曆史的廣州城,城市改造總希望把舊的全部推倒,然後在廢墟中建築一個符合所謂現代化的都市。漸漸地我們已經見不到兒時的地標,更別提那些舊照片中保留著的景緻。在廣州我們對外宣傳著的是花城匯CBD中心的摩天大樓以及廣州中軸線的所謂現代化城市景觀,卻讓西關的騎樓荒蕪;我們對外宣傳著臨江大道上的草坪和小型花海,卻忘了濱江路和沿江路的小葉榕;獵德大橋是美,但是海珠橋也真的不賴。

晚上,坐在酒店房間的窗前,我深深地陷入沉思。

不遠處彩燈裝飾下的塔橋在漆黑的夜幕中自成一景,由橋上來來往往車輛燈光組成的雙色河流不斷地穿橋而過,很是美麗。

歷史應該是一種繼承而不是破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