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以為,趙敗、淮南勝的可能,不大。”

“石季倫說,他將努力勸說淮南王‘先下手為強’,然,石季倫的話,在淮南王那裡,能有什麼分量?”微微搖頭,“淮南王不會聽他的。”

“淮南王未必不會‘先下手’,但不是因為聽了石季倫的勸說,而他即便‘先下手’,也未必能夠‘為強’。”

“淮南王的脾性,太過被動——從倒楊一事就可以看出來了,若楚王不先跳出來,淮南王是不肯頂在頭裡的。”

“他若對趙王先下手,必是因為受逼不過,倉促起兵。”

“如是,貌似淮南王‘先下手’,準備更加充分的,卻是趙王,因此,我才說,淮南王之‘先下手’,未必能夠‘為強’。”

“若我所料不確,趙敗、淮南勝——”

“淮南王自然不會篡逆,而是想好好兒做一個周公。”

“之前,我曾經透過賈思範,向皇后進言,立淮南王為皇太弟,然,彼一時,此一時!彼時,他若被立為皇太弟,則大義名分在手;此時,不論他以什麼名義執政,都沒有足夠的大義名分,因為,這個政權,是他自己拿刀子搶來的。”

“必有宗王想,一般是搶,你搶得,我搶不得?”

“依舊是個逐鹿的形勢!”

“淮南王也不是光武、魏武,或者,有兩分劉玄德、孫仲謀的模樣?他做皇帝,承平之世,或能為明君,但,戰亂一開,就不是‘亂世’,也是個吳楚七國的局面了!他能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底定局面?”

“我不看好!”

“再者說了,他到底不能做皇帝呀!”

文鴦默默頷首。

“所以,”何天平靜的聲音中,隱隱有金石之聲,“咱們不能把寶押在淮南王身上!——不能把寶押在任何人身上,要靠自己!”

“是!”

“亂世,自保也好,欲有所作為也好,不能沒有兵。”

“兵,貴精不貴多——多了,一時半會兒的,咱們也養不起。”

“初初起家,只要足夠‘精’,七、八百足矣!”

“我想,以‘瓊苑’——自然是咱們自己的‘瓊苑’——為根據時期,上限三千。”

“馬孝興自募三千兵,橫掃河西鮮卑,克成大功,三千兵,只要足夠精銳,即可大有作為!”

“明公睿見!”

“我現在的力量,還養不起三千兵,不過,若我所料不錯的話,用不了太久,養三、四千兵,便輕輕鬆鬆了!”

“不過,我說的三千兵,大約以步為主,咱們還需要一支騎軍。”

說到這裡,微微一笑,“次騫,尊祖是魏武麾下第一等的騎將,你呢,說到‘騎將’二字,天下雖大,你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對於騎軍,一定有特別的心得。”

“尊祖”,指的是文鴦的祖父文稷。

文鴦欠一欠身,“明公謬讚!”

略一躊躇,“明公明鑑,練騎軍,一是得有馬——馬匹的使費不菲;二,要有足夠時間,不比步軍,難以三、四月內便成軍。”

何天微笑,“我有個既花不了太多錢,又可以三、四月內便成軍的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