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二章 那條路,我走!走到底!(第1/2頁)
章節報錯
文鴦拜訪江統,時已向晚,辭出之後,即有侍婢送晚膳入房,但侍婢再入掌燈之時,發現一食幾豐盛的飯菜,竟是一筷未動,她小心請問,是否需要加熱,或者另換一批新鮮的?江統溫言說道,“不必了,我一點都不餓,請撤下去罷。”
是晚,江統房中,燭光隱隱,一直沒有熄燈,似乎……一夜未眠?
直至次日卯初(早上五點)前後,燈火方息,但江統並未安歇,不久,便有人見到,江先生踟躕河邊,有時候還會書空咄咄,不曉得在嘟囔些什麼?
彼時,東天不過微熹,地面依舊一片黑暗,江先生的表情,是看不清楚的。
直到天色大亮,江統才回到房中。
侍婢入房,服侍盥洗,之後再送入早膳,這一次,江統喝了半碗粥,餘者,皆一筷未動,便叫撤下去了。
大約申正(下午四點)時分,訊息傳來:
成都王殺陸雲、孫拯,皆夷三族。
更多細節如下:
王彰等僚屬聯署上書成都王,曰:
“彰等聞人主聖明,臣下盡規,苟有所懷,不敢不獻!”
“陸機計慮淺近,師徒敗績,以法加刑,彰等不敢不謂當;將軍喪軍,自領其罪,亦足以肅齊上下,威示遠近,所謂一人受戮,天下知誡者也!”
“然,以機、云為反逆,必加族誅,未知本末者,莫不疑惑!”
“夫爵人於朝,與眾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惟刑之恤,古人所慎!”
“今明公興舉義兵,以除國難,四海同心,雲合響應!罪人之命,懸於漏刻;泰平之期,不旦則夕矣!機、雲兄弟,並蒙拔擢,俱受重任,何有背罔極之恩、向垂亡之寇;去泰山之安、赴累卵之危之理?”
“進退之間,事有疑似,聖鑑或有未察!刑誅事大,宜詳校其事,令事驗顯然,暴之萬姓,然後加雲等之誅,未足為晚!”
“今之舉措,泰山之重,得則足令天下情服,失則必使四方心離!不可不令審諦,不可不令詳慎!”
“彰等區區,非為陸雲請一身之命,實慮此舉有得失之機,敢竭愚戇,以備誹謗!”
這道上書,情理並茂,血淚交流,成都王的耳根子,一向是軟的,不能不有所動。
孟玖、盧志,不斷遞小話,盧志的話,尤其有殺傷力,“除惡不盡,養虎為患——昔趙王殺趙浚,赦其子驤,驤詣明公而擊趙,即前事之鑑也!”
趙浚,武元皇后楊豔之舅,楊豔幼失怙恃,在舅家長大,正位中宮之後,感念舅氏之恩,還將自己的表妹——另一個舅舅趙虞的女兒趙粲弄進宮來,做了武帝的充華。
照理,趙氏是不折不扣的“楊黨”,同趙王倫沒啥直接的衝突,但事情出在那個趙粲身上。
不曉得咋回事,趙粲背叛了峻陽庶人楊芷,暗地裡同賈南風做成了一路,因為她的關係,倒楊之後,趙氏一族,沒有受到牽連;但趙粲棄楊投賈,理所當然被視作賈郭死黨,連帶著整個趙氏也被視作賈郭一黨了。
趙王、梁王發動政變,趙粲自知難逃考竟刑戮,宮變當晚,便自縊而死;事後,窮究賈郭黨羽,趙浚被殺。
不過,趙王也曉得,趙氏同賈、郭關係密切者,也就一個趙粲,因此,不為己甚,沒殺趙浚的兒子趙驤。
你沒殺我,不代表我要感激你,齊王、成都王起兵討趙的訊息傳來,趙驤即逃出洛陽,北投成都王,成都王以之為都護,參與了黃橋及其後的一系列戰役。
盧志的話,聽上去,雖挺有道理,但殺陸機,成都王已經有點後悔了;殺陸雲,決心始終難定。
王彰等上書之後,十數人聯袂入見,叩頭流涕,請陸雲命,成都王更加猶豫了。
就在這時,獄吏來報:孫拯招了!
事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