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毒死平帝之後,元帝世絕,乃立時二歲的宣帝玄孫劉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王莽“攝行皇帝之事”,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曰“攝皇帝”,自稱曰“予”,平決朝事,以皇帝之詔稱“制”。

無比奇葩的政治格局:沒有皇帝,只有皇太子,以及一個“假皇帝”兼“攝皇帝”。

至此,瞎子也看的出來,安漢公要篡漢了。

於是安眾侯劉崇起義,參加者百來人,好像小孩子過家家;不過,繼之而起的翟義,可就不是過家家了。

翟義是前丞相翟方進之子,時任東郡太守,與東郡都尉劉宇、嚴鄉侯劉信、信弟武平侯劉璜等一眾宗室結謀;劉信子劉匡時為東平王,翟義等乃並東平兵,立劉信為天子,眾十餘萬,天下大震。

三輔聞翟義起,自茂陵以西至汧二十三縣,盜賊併發。趙明、霍鴻等自稱將軍,眾亦至十餘萬,相與謀曰:“諸將精兵悉東,京師空,可攻長安。”乃攻燒官寺,殺都尉、縣令,火見未央宮前殿。

東、西同時大亂,王莽的反應是“惶懼不能食”;日抱孺子禱郊廟,會群臣,稱曰:“昔成王幼,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畔。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自古大聖猶懼此,況臣莽之斗筲!”

會說話的便如此安慰王莽,“不遭此變,不章聖德!”

王莽又依《周書》作《大誥》曰:“粵其聞日,宗室之俊有四百人,民獻儀九萬夫,予敬以終於此謀繼嗣圖功。”遣大夫桓譚等班行諭告天下。

《大誥》也好,群臣面前的表白也好,意思是一樣的:我終究會“反位孺子”——將大位交還給姓劉的,你說翟義他們造啥反呀!

太皇太后王政君冷眼旁觀,謂左右曰:“人心不相遠也。我雖婦人,亦知莽必以是自危!”

“自危”只是介時候的事,待終於將翟義的起義鎮壓下去了,王莽即換了一副嘴臉,大封功臣之時,得意洋洋的宣稱,“皆以奮怒,東指西擊,羌寇、蠻盜,反虜、逆賊,不得旋踵,應時殄滅,天下鹹服!”

“不遭此變,不章聖德”,愈發像那麼回事兒了,於是,王莽自謂威德日盛,大獲天人之助,遂謀即真之事矣——

俺不要做“假皇帝”,要做真皇帝啦!

可以說,翟義的起義以及被鎮壓,大大加速了王莽篡漢的步伐。

雍、秦氐、羌、匈奴的叛亂以及被敉平,會不會,也?

倒不是說賈、郭現在就想、就敢篡晉,可是——

唉!

這就是何天緊張、擔憂之所在了。

沒過多久,捷報再次傳來。

齊萬年在山裡頭呆不住——沒吃的呀!偷偷出山,收拾殘部,剛剛聚攏了些人馬,孟觀已率宿衛兵躡蹤而至,齊萬年逃至中亭,終於被孟觀追上,雙方展開最後的決戰。

結果是——

大破氐眾,斬齊萬年!

舉朝同賀!

這是“二聖臨朝”以來的第一場大征伐,過程雖然比較曲折,但結局,卻是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