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冉的話,梁王真信還是假信,不可考,也不重要,更大的可能性,他殺孫秀的承諾,不過敷衍張華,其實並不願為了一個“嬖人”而同自己的親弟弟交惡吧!

辛冉的話,不過是給了他個臺階下而已。

至於戰事,梁王甫一接過指揮權,就打了一個大敗仗,而且,是性質非常惡劣的一場敗仗。

彼時,建威將軍周處隸安西將軍夏侯駿,也即間接隸屬“都督關中諸軍事”的梁王,梁王指揮諸軍,進剿齊萬年,命周處為先驅,對齊萬年發動攻擊。

周處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對了,就是“周處除三害”的那位周處了。

聞朝廷大軍至,圍攻涇陽的齊萬年收縮兵力,屯梁山,嚴陣以待。

齊萬年的兵力,七萬;而周處,梁王只給了他五千兵,不但一水兒的老弱,還是一支孤軍——梁王大軍,距梁山很遠,也就是說,周處沒有後援。

何以如此?

周處做過御史中丞,彈劾不避權戚,梁王嘗違法,周處按劾之——梁王這是修舊怨來了。

這個情形,連敵人都看明白了。

齊萬年說,“周府君嘗為新平太守,忠直勇果,有文武才,若專斷而來,不可當也!然彼吳人,有仇無援,今既受制於人,一戰成禽耳!”

新平在雍州東北,是個小郡,毗鄰北地郡,也就是說,周處做過他的對手的父母官。

他的好處,連敵人都記得。

周處自己,更加清楚局勢之惡劣,力陳,“軍無後繼,必敗!不徒亡身,更為國取恥也!”

司馬肜、夏侯駿皆不聽,逼遣之。

終於,周處與叛軍相遇於六陌,周處軍士未食而梁王促令速進。

周處寫下一詩:“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終。”然後,棄筆上馬,揮軍直進。

於是大戰,自旦至暮,弦絕矢盡,救兵不至。

左右勸周處退,周處按劍嗔目:“此吾效節致命之日也!”遂力戰而死。

所部無降者,五千軍士,幾乎全部戰死。

訊息傳到京師,朝野上下,一片嗡嗡,但朝廷對梁王,還是一個屁都沒放。

何天擊案扼腕!

他算是讀過兩本史書的,卻也想不起來,歷代大一統王朝,哪一朝哪一代,“尊屬”刻意打敗仗而天下人都看的明白卻不必擔心任何懲罰的?

除了這個“聖晉”?

周處那首詩,更是幾乎叫他落淚!

將粗劣的“藜藿”當作美味的“梁黍”,可知軍士之無食,處境之惡劣!

“期待能善終”,力戰而死,就是他追求的“善終”嗎?

何天第一次動了這樣的念頭——

造反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