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杜康不解憂,我自縱橫遊(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然,“星布”歸“星布”,但那是“地圖效果”,實際上,北芒山廣大,別墅們之間雞犬不聞,誰也不打攪誰。
除了帝王之外,北芒山還葬有許多歷朝歷代的名人。
迄何大夫開始遊山逛水時止,其中著名者:
商代的有伊尹,不食周慄的伯夷、叔齊。
東周的有“萇弘化碧”的萇弘。
戰國的有蘇秦、張儀。
秦有呂不韋。
西漢有賈誼。
新朝有赤眉軍首領樊崇。
東漢有釋教大德竺法蘭、攝摩騰,有班超,以及以“強項令”著名的董宣。
曹魏則有“吾家千里駒”曹休。
公元291年之後,還將有許多歷史名人葬於北芒山以及邙山周邊的洛陽盆地,在此,就不囉嗦了。
後世乃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之諺。
這些“山陵”,對於一個地道歷史愛好者來說,是極好的尋幽覓勝、探古發微之物件。
其中不少陵墓,尤其是東周的、魏晉的,都是“不封不樹”,與山勢渾然一體,搞清楚誰躺在裡頭——又不能做“摸金校尉”,其實不大容易,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探究”的樂趣呀!
因此,何大夫流連山水、山陵之間,樂此不疲,樂而忘返。
唐代張籍有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遊”,此正正為五百年前的新安侯、散騎常侍、光祿大夫何雲鶴之寫照也。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
春去夏來。
夏去秋來。
秋去冬來。
皇后一直沒來打擾他。
阿舞一直沒來打擾他。
還有,何大夫一直沒有第二首詩稿流傳於外。
如此,整一年就快過去了。
這一年,雖說“朝野安靜”,但也不是沒有任何變化,最大的變化,是皇后開始以“教”的形式,撇開皇帝,獨自發布詔書。
於皇后,“教”一直都是存在的,不過,之前,“教”的物件,都是後宮妃嬪以及王公眷屬,從來沒有超出這個範圍,更沒有及於政務的。
皇后釋出的第一道超出上述範圍的“教”,是關於臘日對長者的“加恩”的:
“八十已上,賜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賜帛、絮。長吏閱視賜物,丞若尉致;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