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相忘於江湖(第1/2頁)
章節報錯
衛瓘出殯。
出殯即下葬,時稱之為“窆”。
“小殮”之後是“大殮”,即屍體入棺,停殯待葬。
既“大殮”,則“成服”,即親屬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穿上不同等級的喪服,是為“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大殮期間,即停殯待葬期間,每天一早一晚在殯所哭奠,曰“朝夕哭”、“朝夕奠”。
下葬即“窆”的前一天,靈柩遷入祖廟,曰“遷柩”。
到了下葬的日子,靈車載柩,前往墓地,落葬,“窆”也。
衛瓘之“窆”,一反小殮時之冷清,自王公以下,百僚畢至,車馬填塞街巷,衰絰縞冠送葬者千餘人。
天子降詔,為衛瓘制碑銘、石獸、石柱,一切費用,皆出於公。
這真正是“恩出格外”,其意義,甚至可說超過了縣公遷郡公。
這個意義,出於這樣一個大背景:魏晉時期,一反兩漢厚葬遺俗,上位者以身作則,大力提倡薄葬。
曹操首開風氣,墳墓不封不樹。曹丕子承父志,自做終制,長篇大論,說明薄葬的意義,要求自己的陵墓不“立寢殿、造園邑、通神道”,不以金銀陪葬。父親駕崩後,曹睿忠實的執行了“終制”。
司馬氏蕭規曹隨,司馬懿、司馬師父子,都是薄葬的身體力行者。到了司馬炎的“山陵”,費用略略高了些,但基本上還是遵守著“山陵不封、園邑不飾、墓而不墳、同乎山壤”的“垂制”。
碑銘也罷了,但既有“石獸、石柱”,就算是“飾園邑”了。
也就是說,衛瓘的墓,雖沒有皇帝的大,但某種意義上,其規格,比宣皇帝以下諸帝的還要高。
衛瓘身後,真正“備極哀榮”!
不過,許多人都發現了,浩浩蕩蕩的送葬人群中,少了位極關鍵的人物——何雲鶴。
何天沒來給衛瓘送葬,一是自己若在場,必為千百目光所聚,難免搶了喪主乃至逝者的風頭;二來,他沒有勇氣在這種場合面對衛瑾,很怕自己、也怕衛瑾,控制不住情緒。
此時代的喪禮,哭有哭的場合,墓地,不是哭奠逝者的場合。
而他不同別個,不到場,不會被認為是對逝者的不敬,於衛氏無所損。
事實上,得知“天子降詔,為衛瓘制碑銘、石獸、石柱”時,何天不由苦笑:這個“恩出格外”,他其實是不贊成的。
何天是個最堅定的厚葬反對者,由奢返儉難,由儉入奢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典,一不小心,就可能盡付東流,前功盡棄!
皇后為收買人心——最主要的,大約還是收買他何天的“人心”?——不惜破壞制度,已經有點兒不擇手段了!
唉。
不贊成歸不贊成,但他既不能勸衛瑾上書辭讓——畢竟,這對於生者,是個莫大的安慰;同時,也不能不對皇后一而再的示好,有所觸動。
當然,不再為你服務的決心是不動搖的。
不過,最後一絲造皇后反的念頭,打消了。
現在造皇后的反,莫說別個,就是衛氏,都未必支援自己!
唉。
“窆”畢,喪主等死者親友回到殯所,升堂而哭,曰“反哭”。
“反哭”之後,行“虞祭”。虞者,安也,就是說,為逝者舉行安魂的儀式。
“虞祭”之後,是葬禮的最後一道程式:“卒哭”,表示逝者的一切,都已安排妥當,喪葬期間的號哭無時可以停止了。
自此,進入守孝階段。
何天算準日子,在衛瑾正式開始守孝的第二天,給她寫了一封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