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對了,差點忘了,這個時代,並沒有望遠鏡這樣東西。

這句“詔書其可見乎”是汝南王說錯了話,而楚王正等著他這句話,獰笑,“已經叫你‘見’了,還待怎的?”

轉頭大呼,“汝南拒詔!”

一揮手,“給我上!”

楚王身後陣勢分開,十數架長梯出列,奔向汝南王府牆。

汝南王欲有所辯解,但已來不及了,府前火海,一片呼嘯,門樓之上的聲音,盡被淹沒。

門樓上,帳下督李龍對汝南王一揖,大吼,“大王!事急!請下令拒之!”

李龍是汝南王從許昌帶過來的親兵頭兒。

劉準雖面色慘白,但聲音亦不小,“府中俊乂如林,猶可一戰!”

然而,汝南王雖本事有限,但畢竟數度統帶大軍,基本的眼光是有的:

府外、府內,眾寡如此之懸殊,成十數乃至數十對一之比,府牆又不是城牆,如何“一戰”?

再者說了,麾下親兵,真正死忠的,不過百餘,其餘都是朝廷經制——不久之前,同府外眾軍,其實都是同事;歸於自己麾下,時日尚淺,恩義未結,“一戰”便是“拒詔”,他們如何肯真正出力?

最重要的,“一戰”便是“拒詔”——既然“一戰”的結果,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敗”字,又何必擔一個“拒詔”的罵名?

到底是宗室第一人,汝南王搖搖頭,聲音顫抖而堅定:

“開府門!接詔!”

“大王!”“大王!”

汝南王怒喝一聲,“聽不見我說話?開府門!接詔!”

然而晚了一點點——

第一架長梯已經搭上牆頭,一個楚王親兵動作極快,口銜快刀,手腳並用,沒幾下就爬到了牆頭。

牆頭府內一側,一個汝南親兵舉矛擬之,卻不敢刺出,手足無措。

牆內、牆外,大眼瞪小眼。

過了片刻,楚王親兵一笑,“兄弟,讓一讓?”

汝南親兵不由回頭,意思是找個官兒請示一下——

說時遲,那時快,楚王親兵一揮手,一道弧形寒光劃過,那個汝南親兵的頭顱,飛了起來。

天寒,腔子裡的熱血直衝而起,化為血雨,紛紛灑下。

無頭身軀還未倒下,左右的汝南親兵已棄刀拋矛,一鬨而散。

長梯一架接一架,搭上牆頭,北軍士兵,越牆呼嘯而入。

與此同時,府門洞開,裡頭有人大喊,“汝南王接詔!”

楚王獰笑,“接詔?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