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張華出任中書令,裴頠加侍中、掌門下,又有兩項人事頗孚眾望:

其一,傅祇填了故東安王的空位,出任尚書右僕射。

其二,傅鹹右遷御史中丞。

二傅兄弟皆以風骨著名,而張華、裴頠的任命出於人主“乾綱獨斷”,二傅的任命卻是新官上任的錄尚書事的舉薦,朝野上下,頗有君臣同心、風清氣正、面目一新之感。

也有人以傅鹹去尚書左丞位為憾,但御史中丞掌朝廷風紀,尚書左丞的職權止限於尚書檯,而且,尚書左丞官六品,御史中丞官四品,當然還是為朝廷得人賀,為傅長虞超遷賀——你值得的!

汝南王的“聞望”,愈發的“隆重”了。

然而,他接下來的上書,卻大起爭議。

汝南王以為,“論誅楊駿之功,尚有遺賢”,俺做一個補充,另附一張名單,請陛下御覽;至於這些人該封個啥侯,臣的意思,交由尚書右僕射傅祇議定,臣祇公正無私,朝野推許,對於最終的結果,大夥兒一定沒二話。

所謂“遺賢”,也就是那張名單,攏共——

一千零一十八人。

何天第一個擊案——

靠!特麼的瘋啦?

走了一個楊駿,又來一個楊駿?

司馬亮!你特麼也算“與國同戚”,也特麼算這個國家的“持份者”,就特麼的這般“崽賣爺田心不疼”?

以後的日子,還特麼的過不過了?

你這樣幹,還不如你侄子賣官呢!

武帝賣官,好歹算是間接減輕了國家的財政壓力,你特麼的——

靠!

然而,這一回,同楊駿那一回,還是頗有些不同的。

汝南王的“遺賢”,集中於禁軍和楚、淮南二王的親兵,分大餅,殿中人的“份額”最大。

殿中人,皇后的基本盤。

還有,汝南王也不像楊駿那樣,不加區別,不管有功無功,不管功大功小,增同等,封同侯,汝南王的“遺賢”,是要甄別分等的,有孟觀、李肇的子爵在前頭比著,“遺賢”們分食的,就是男爵、鄉侯、亭侯、關中侯、關外侯的餅了。

這是新上任的錄尚書事的第一件大政,正常情況下,君主不能駁回,不然,今後宰相的活兒就沒法兒幹了。

也不能像上一次那樣,召開朝會,“付諸公議”。

其一,如是,也算君主對宰相的委婉的拒絕。

其二,汝南王同朝臣們正在“蜜月期”,就有人不以他的“大舉遺賢”為然,但大多數人不會公開打他的臉,寥寥兩三個異議,不成氣候。

楊駿那回不同——朝會之時,楊駿其實已盡失人心了。

最要命的,皇后陣營內部對此形不成統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