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請待虎嘯林谷之日(第2/4頁)
章節報錯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太康元年是個轉折點——
滅吳之後,武皇帝就再無“勵精圖治”可言了。
默然半晌,文鴦終於開口:
“泰始四年、五年,一連兩年,河西、隴西大旱,幾至顆粒無收,當地黎庶,數十萬人……嗷嗷待哺。”
何天目光微微一跳。
文鴦聲音乾澀,“每到這種時候,就容易出亂子——”
“其實不獨河西、隴西為然,即便中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河西、隴西華夷混雜,情形更加複雜,朝廷更加緊張。”
中國,指的是中原。
“若是中國,朝廷必定著意撫慰,或開倉放賑,或以工代振,並貸以耕牛種糧……等等。”
“可是……朝廷派任秦州刺史的,是胡玄武。”
“胡玄武長於陣戰,勇於蕩決,卻不是辦這種差使的合適人選!”
“若朝廷派的是張茂先一類人物,絕不會有後來連綿近十年的大亂子!”
“胡玄武到任之後,非但不做任何‘撫慰’,反而嚴軍以待。”
“先屯兵於高平川,後又進據麥田一帶——這兩處,皆為河西鮮卑之聚落所在。”
“胡玄武的本意,還不是怕鮮卑造反——他以為自己威名素著,鮮卑沒有這個膽子;他的本意,是阻止飢民向東流動——向關中三輔京畿一帶流動。”
“可是,當地沒吃的,不向東走,難道向西?——走入戈壁荒漠之中?”
“這是將人家最後一條生路也堵上了!”
聲音微微發顫,打住。
何天緩緩點頭,“官逼民反!”
文鴦不介面。
過了一會兒,“不錯,彼時,本朝國勢確實蒸蒸日上,然天恩浩蕩,不及於蠻夷呀!”
“其實,就算沒有這場大旱,早晚也要出事——區別只在出大事、出小事而已!”
“當地官吏,從未將鮮卑諸夷當做子民看待——這班人,若在中國做官,或者可謂‘牧民’;對待諸夷,也就比‘牧牛’‘牧馬’稍好一點罷了!”
何天心頭一顫。
文鴦眼中,寒光閃爍,“禿髮樹機能一開亂階,非但鮮卑,氐、羌、匈奴,亦群起響應!就連不少華人都捲了進來——都是人生父母養,沒吃的,你華人就不餓肚子了?”
“多少夷落,多少年來,相互搶掠廝殺?這一回,皆解仇詛盟,同聚於禿髮樹機能麾下——再大的仇,也大不過餓肚子!”
“禿虜的勢力,雪球一般,愈滾愈大,終於席捲整個秦、涼之地!”
“一方面,胡人本就強悍,死中求活,更是拼命!另一方面,禿虜頗擅統御,麾下夷落紛雜,卻被他擰成了一股繩——兩相疊加,就銳不可當了!”
銚子裡,水開了,文鴦替何天續茶。
“聽君一席話,”何天緩緩說道,“勝讀十年書!”
“不敢!”
“就是說,其一,無論如何,不能將人家逼到‘拼命’的地步;其二,不能叫他們‘擰成一股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