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朕在這裡聽的解釋。”

裕仁冰冷的眼神盯著東條英機,他的眼神很明顯,你今天要是不給我一個合適的理由,我就要你好看。

這位被石原莞爾戲稱為東條上等兵的日本陸軍總長全然沒有了往日的威嚴,掏出手帕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後低聲道:“陛下……帝國的戰機產量是有限的。

截至目前為止,帝國每個月的戰機產量只有四到五百多架,而咱們光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損失就已經達到了五百架以上,所以帝國目前是真的沒有多餘的戰機支援支那戰場。”

“這只是你們的託詞而已。”裕仁毫不客氣的指出:“朕就不信,偌大的帝國連幾百架飛機的產量都擠不出來。”

東條英機深吸了口氣:“陛下說得對,帝國在太平洋上雖然損失不小,但一兩百架飛機還是可以擠出來的,但現在已經不是飛機的問題了。”

“那是什麼問題?”

“是飛行員。”

東條直言不諱道:“帝國飛行員的缺口太大,每年畢業出來補充到航空隊的飛行員已經跟不上損失的速度了。”

一旁的近衛文麿也苦笑著解釋道:“陛下,一名飛行員想要從航校畢業,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可現在咱們每個損失的飛行員至少在四百名以上,咱們已經沒有足夠的飛行員來駕駛飛機了。”

“是啊陛下。飛機的產量我們努努力還可以想辦法,可飛行員的缺口臣卻怎麼也填不上啊。而且按照現在的損失程度,再過兩年帝國現有的飛行員將損失殆盡,到時候帝國將再也沒有能駕機上天的人了。”

裕仁一時間啞然,他沒想到事情已經嚴重到這個程度。

日本人奉行的是精英培養政策,比如1937年從1500餘名海軍士官中選拔的70多名飛行學員,到2年後畢業時已經只剩25人。

它這麼做的原因是日本無法負擔昂貴的飛行員培養開銷,因此只能一再嚴苛的淘汰綜合素質還不錯的學員,確保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少而又少的精英身上。

靠著戰前的精挑細選以及在華夏戰場的實戰經驗,日本海航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總算拼湊出了一支擁有3500餘名飛行員的空中力量,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艦載機飛行員,很多都有著700小時以上的飛行經驗,

當然了,在對付華夏這樣的弱國時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此時的華夏跟日本比起來無論是經濟還是工業都差的太遠。

但是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精兵”政策的弱點便暴露無遺。

別的不說,光是中途島一戰,日本就失去了三百多名飛行員。

要知道這可是日本最精銳的海軍航空兵,很多都有著700小時以上的飛行經驗,並且大多經歷過實戰。

這還不算,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隨著美日兩國在太平洋上的不斷交手,日本飛行員的損失不斷增加,日本人有些撐不住了,為此日本大本營甚至將飛行員的學制從兩年改成了十個月。

可即便如此,面對源源不斷的飛行員缺口,東條英機也是愁得頭髮都白了大半,這也為什麼面對岡村寧次的求援電報他不予理會的主要原因。

而有人說,日本的損失這麼大,難道美國人的損失就不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