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丑就是她自己!

“溝通?”於文茵彷彿聽到了自己心裡想要聽的答案,神色輕鬆了不少。

至少剛才馬丹丹說那麼一堆的時候,她的眉頭一直是緊鎖著的。

See!

趙子彤扁嘴,很多戀愛中的女人智商都為零,即使是香港大學建築系的高材生,也避免不了這個真香定律。

感情的這些事情,真的不值得她費腦子,。

前期的資金已經解決了,註冊公司和辦理營業執照的事情,她都交給了卓律師。

香港就是這樣,不管做什麼事情,你都需要律師,所以律師才那麼賺錢。

前期的工作,她都準備的差不多了,她現在唯一要操心的是孫師奶生鮮超市供貨的問題。

晚上她翻閱資料的時候,才知道什麼叫“北水南流、西菜東輸”

香港作為一個島嶼城市,一直都非常缺水。

周星馳的知名電影《功夫》裡,有一個名場面是“包租婆停水”,源自50年代最真實的香港。

後來,一些華人企業家繞開港英政府向祖國求助,希望緩解基本生存用水問題,廣東省也有了動作。

然而,香港百萬人口的“生命水”,遠沒有港英政府眼中的“政治水”重要。他們擔心內地的水龍頭一開,港殖的權力邊界變模糊。從內地引水的工程被擱置了。

到了60年代,眼見香港同胞深受苦難,當時的總理親自拍板,建設當時全國最大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東深供水工程。

為了“讓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數以萬計的工程建設者飽含激情投入艱苦奮戰,終於徹底解決了香港供水緊張的大難題。

不過,供水的意義並非單向。

對香港供水不僅僅是政治任務,更是經濟任務——那時候,中國內地缺外匯,香港超額買水,給內地增加了很多外匯。

供水是雙向獲益,向香港供農產品,其實也是同樣道理。

香港的土地很稀缺,雖然有700公頃可用農地面積,但只有66公頃實際用於農業。

這點農用地,完全沒辦法滿足香港全城的吃喝用度。

蔬菜水果從歐美國家進口顯然是非常不現實,即使是冷凍肉,遠洋運輸的成本也難以忽視。

隔著一點點淺水河的內地,無疑是供港農產品最理想的產地。

不過,向香港供應農產品,也有內地政府主動掙外匯的結果。

1950年代初,香港和澳門仍然在殖民政府統治之下,兩地共有550萬人口,每天需要進扣生豬8000頭、活牛600頭、活禽10萬隻。

其次還有大量蔬菜、糧油、魚鮮缺口。

對於當時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且被西方勢力圍追堵截的新中國來說,港澳兩地如此巨大的農產品需求具有戰略意義。

“媽,原來內地供港從50年代初就開始了。”

趙子彤看得津津有味,拿著自己媽媽溫好的牛奶喝了一大口:“我喝的這杯牛奶說不定就是三趟快車上來的。”

“什麼是三趟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