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靠賣地賺錢的財政(第1/3頁)
章節報錯
在本地被稱為“街市”的菜市場,源於最早時它們直接在街道上擺開買賣。
“街市”在粵語中既可以指開放的露天菜市場,也可以用來描述封閉空間,比如一棟建築。
從1960年代開始,香港的市政當局就開始推動了一系列社會改造工程,使得街市、公共服務和城市空間的商業化、金融化齊頭並進。
到了今天,走在香港的不同社群,能看到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誕生的不同樣貌的街市形態的變遷。
趙子彤行走在其中,不僅能看到人情冷暖和滄海桑田,還能讀到香港公共服務多年來積攢的重重問題與矛盾。
在香港,要尋找二戰以前的公共街市建築,幾乎不可能了。
因為自殖民地開埠以來,港英政府就發明了一整套靠賣地賺錢的土地財政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香港的土地其實是政府所有的,商家要競價從政府手上租用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權。
所以,但凡建築舊一些,政府就會想著要不要把它們拆掉,騰出土地置換為更高密度的地產開發專案。
趙子彤穿梭於狹窄的菜市場小路上。
一字排開的綠色小鐵皮房吸引了旺盛的人流,
阿伯師奶們拎著菜推著小車挪著腳步。
銅鑼灣的露天街市就在這裡。
在這裡,菜販、肉店、調料鋪、小食肆摩肩接踵,
除此之外還有賣鮮花、乾貨、水產乃至東南亞和南亞食品的諸多小店。
行走在其中,趙子彤不僅能聽到廣東話、福建話、普通話,
還會看到菜販掏著港幣,操著烏爾都語和印巴尼泊爾師奶們砍價,“Yea kit
e ka? Pa
cla
!”
(烏爾都語,大意是“這個多少錢?五港幣。”
趙子彤買了一隻老母雞煲湯,
又買了一條多寶魚準備清蒸,
還買了一一斤多的基圍蝦。準備做白灼蝦。
廣東人有一句話叫“無雞不成宴,無魚不成席。”
所以雞和魚都是必須的。
因為馬丹丹喜歡吃肉,她又去燒臘檔買了半例燒鵝,
自己媽媽喜歡吃紅燒肉,所以還買了點五花肉。
最後還買了一把菜心,準備蒜蓉炒菜心。
廣東人桌子上最不能少的就是湯和青菜。
這次的青菜特指帶葉子的蔬菜。
如果你和廣東人吃過飯,他們點菜的最後一道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