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趙宣峰的大喊,槍聲停了下來,從林子中走出一隊士兵來到趙宣峰的面前站定。

趙宣峰微微抬頭看去,居然是一隊德國兵,他們一個個穿著破舊的厚軍襖,眼神中充滿著冷漠。

旁邊一個士兵對著帶頭的將領喃喃說了幾句,帶頭的將領豎起大拇指對著那兵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趙宣峰靠著身上網站人工智慧的翻譯聽得清清楚楚,那個德國兵看到自己是個活人,喜出望外,對著領頭的說道:“班長,您又立功了,勞倫斯軍醫正愁沒有實驗體,這不有了嗎?”

“說得不錯,看樣子這還是個亞洲人,難得的實驗體,把他帶走!”帶頭的班長說道。

趙宣峰一聽就慌了,歷史再差的學生都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難不成自己也要成為這集中營中萬千遇難者中的一人嗎?他掙扎著從雪地上爬起來,可是還沒有站起身來,身後便捱了一腳,接著頭上一陣劇烈的疼痛傳來,他的眼前一黑暈倒過去。

帶頭的德國兵看了一眼打暈趙宣峰的大兵質疑道:“你個蠢貨,這麼好的實驗體要是被你打死了怎麼辦?”

“對不起,頭兒,我看他不老實,想教訓他一下,沒想到這個人這麼不禁打。”

“算了!你們把他拖回去吧!勞倫斯醫生還等著呢!你們拖回去的時候別忘了告訴他們是哪個班抓到的。“班長希爾德說道。

“好的,班長!”

四名德國士兵荷槍實彈地架著趙宣峰朝著來時的方向走去,希爾德則帶著其他士兵繼續搜尋查詢新的實驗體。

當趙宣峰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一個黑壓壓的三層草蓆床上,裡面寒冷陰暗,十平米的房子裡擠了二十幾個人,德國人把他們稱作是“猶太人”儘管這些人都是從蘇聯戰場上抓獲的俘虜,跟“猶太人”毫無關係,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於試驗品的稱謂。

押進趙宣峰時,天色已經昏暗了下來,看守走到他的身前將他拉起,用槍指著他走進夜班的勞工人群中,這裡的戰俘和勞工們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還要倒班來進行工作,距離這座集中營不到300米的地方是一個煤礦,勞工們整天沒日沒夜地在裡面挖煤,挖出來的煤炭都被裝進了一輛輛軍用卡車上拉到了其他工廠中。

外面黑黝黝的一片,唯一有亮光的地方便是四周的哨卡和那條通往煤礦的路,這是看守們防止戰俘和勞工逃跑專門點亮的地方,耗費了不少煤油,此時西伯利亞的夜晚溫度已經下降到了零下十幾度,德國兵們一個個穿著厚實,而勞工們則衣不遮體、瑟瑟發抖。

集中營是德國人臨時建立的,為的是研究Q病毒和生產戰爭物資,整個營地大概有2公頃的面積,是個不大不小的營地。四周由鐵絲網和圍牆圍起來,鐵絲網上還通了電。這裡的戰俘和勞工們日日為德國人做工,包括生產軍用的棉衣、棉靴、挖礦、成為實驗體等。

在守衛的層層看護下,趙宣峰和其他戰俘們一起被趕到了礦洞中,在半路上,有三個受不了折磨的戰俘約定好朝著一處看守鬆懈的地方拼命跑去,趙宣峰看到他們三個消失在黑夜中,可是伴隨著幾聲狼狗的叫聲以及五聲槍響,黑暗中的嘈雜聲漸漸消沉了,不一會兒趙宣峰便看到幾個守衛拖著三個人的屍體出現在眾人面前。

德國人大聲叫喊著,辱罵著面前的勞工們,並且還把三個人的屍體用繩子吊了起來,用來恐嚇那些想要逃跑的戰俘和勞工們,於是乎剛剛在這些人心中燃起的一絲絲希望便徹底破滅了。

趙宣峰作為這裡唯一的亞洲人在人群中很是顯眼,如果不是隨身攜帶的神奇網站人工智慧翻譯,他恐怕活不過一天就被這裡脾氣暴躁的看守一槍給打死了。這裡是一座人間地獄,走在趙宣峰身邊的是一個蘇聯戰俘,名叫波恩。他原本身材魁梧健壯,可是在這裡待了半個月後,身體急速消瘦,現在看上去完全是一個營養不良的犯人,而且每天他們還要做著繁重的苦力勞動。

“天殺的德國人,總有一天我要逃離這裡帶回千軍萬馬來消滅你們。”波恩碎碎念道著。

趙宣峰知道這是多麼天大的奢望,如今不要說給高能生化有限公司販賣疫苗,自己能否見到明天的太陽都是個坎兒,昨天趙宣峰剛剛睜開眼睛時,隔壁的一名戰俘由於傷殘被德國兵處決了,在這裡唯一可以存活的理由是勞動,如果被看守發現你生病或者受傷無法動彈了,他會毫不猶豫地給你一顆槍子,以便節省更多的糧食,趙宣峰此時回想起了歷史課本中曾經描述的一段話不寒而慄。

到達礦洞後,德國兵發給他們每人一把小鐵鍬和小錘子,這樣小的錘子和鐵鍬不要說傷人,就連自殺可能都無法做到。趙宣峰看了一眼手中的工具有些絕望,他很難想象這些勞工們是如何將這裡堅硬的煤礦一點點砸碎後運出去的,這簡直不是給人乾的。

他開始盤算著如何逃離這裡,黑漆漆的洞穴中只有幾處少量的亮光,看守們時時刻刻緊握著手裡的槍,並且警告這裡所有的勞工都要讓他時時刻刻看到,一旦哪個人消失在黑暗中,他會毫不猶豫地開槍射擊,更變態的是每隔十幾分鍾他們都要報告一下自己的名字和編號。

這種方式讓趙宣峰的逃跑計劃徹底喪失了希望,他甚至連跟旁邊的勞工說句話都非常困難,更令人窒息的操作是這裡的每個人都要挖夠一定的煤炭量,如果發現誰的任務沒有完成,還會讓他繼續幹下去,直到累死為止。

對於普通的勞工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對於趙宣峰來說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容易完成的任務,憑藉著這麼小巧的工具能夠挖出的煤炭量本身就非常有限,如果要能夠足量地完成任務,只能挑選那些比較容易挖開的地方來挖,碰巧的是他身上攜帶的人工智慧剛好能夠幫到他。

趙宣峰要挖夠的煤炭量在時間進展到一半的時候,他就已經完成了,而其他勞工還在拼命地去挖去摳,有些人的手甚至已經挖爛了,可還是在拼命地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