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種程度上講,艦孃的戰裝就是戰艦,是利用空間摺疊技術,專門製造出來的壓縮戰艦。

所以現在許星辰已經可以把普通戰艦變成艦娘了。

首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培育出自己想要的艦孃的靈魂意識體,其中包括基本的性格特徵甚至愛好和癖好。

其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設計製造好艦孃的人形身體,包括高矮胖瘦以及各種詳細尺碼,甚至是耐受能力……

然後,把指定的戰艦或者其他什麼裝置改造成壓縮裝備,新增與艦娘連線和控制的功能,也就成了可以展開的戰裝。

最後,將靈魂、身體、戰裝三者繫結融合,一個完全自定義的艦娘類生命就誕生了。

戰艦、戰車、飛機、要塞等等都可以這麼幹。

不過許星辰並不打算這麼幹,培育艦娘還是會使用相對傳統方式,在只指定戰裝的情況下,培育具有隨機性的艦娘靈魂核心。

壓縮裝備可以是戰裝,可以給艦娘更換和操控的戰裝,讓艦娘獨立控制它作戰,可以不需要任何船員。

但是把戰艦改成戰裝並不划算……

相比艦娘直接控制的戰裝,常規戰艦需要船員操作看似是劣勢,其實在某些時候也是優勢。

常規戰艦無論是什麼級別的,哪怕是星球戰艦,只要有數量足夠的普通艦娘作為船員,就可以控制它正常作戰和工作。

但是星球戰艦戰裝的話,就沒有多少艦娘能夠帶的動了。

軍港、要塞、機場、碼頭那些固定設施戰裝,本來就沒有多少艦娘願意使用,其中能夠操控較大規模的艦娘數量就更少了。

聯盟無法量產星球戰艦級別的艦娘,也無法量產軍港、要塞之類的艦娘。

但是可以批次化培育普通艦娘,可以持續量產常規的壓縮戰艦。

普通艦娘不只是可以操作常規戰艦,還可以作為特殊尖兵使用,還可以承擔工程建設任務,還可以負責行政管理事務,還可以處理科學探索任務,只要有需要,她們可以無所不能。

普通艦娘是艦娘文明族群的主體,就像人類文明社會中的普通人。

能夠獨立操控超級戰艦戰裝的艦娘,就是那些天賦異稟或者格外努力的個體。

所以保留大量常規“壓縮戰艦”,同時持續批次化培育普通艦娘,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普適選擇。

這一系列的防禦建設任務,覆蓋整個族群的升級改造任務,也是新技術的基本應用普及任務,一直持續了差不多二十年。

到帝國八十年的時候終於基本上完成了。

由於持續的改造和升級,這二十年的艦娘培育速度並沒有大幅度提升,只增長了兩千多萬,總的艦娘數量達到了四千萬。

這些大工程終於完成之後,許星辰就開始大規模的造艦,大規模的培育艦娘了。

又過了二十年,到帝國一百年的時候,也就是許星辰帶著艦娘族群進入太陽系一百年的時候,艦娘數量正式突破了一億大關。

艦娘們在新火星上建造了十個大型生活區,總共佔據了大約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下來每平方公里十個艦娘。

單純的看這個密度資料已經非常低了,差不多是亞洲平均人口密度的十分之一。

更何況亞洲的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整個大洲的東面和南面,都在環境宜居和物產豐富的少數區域。

像是西伯利亞荒原、雪域高原、中亞的沙漠和戈壁草原,這些戰地面積最大的地方,都沒有多少人居住。

新火星的環境卻是整體宜居的,艦娘們實際分佈的非常均勻,是真的散佈在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了。

而且艦娘們的十個生活區,並不是集中在一起連成一片的,是分佈在整個新火星上的各個區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