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彈射器,與蒸汽彈射,名字都是彈射器,功能看上去都是要將東西彈出去。

但是兩者不是科技樹上的前後兩個節點,電磁彈射器不是蒸汽彈射器的升級產品。

她們是兩個不同科技分支上的產物,所用的技術可以沒有什麼相通的地方。

先研發蒸汽彈射器,也不能為電磁彈射的研發,提供多少有用的幫助。

最多在掛飛機輪子的工具上,可以參考一下結構強度的技術指標。

只是兩者位於不同的科技層面上,蒸汽彈射器屬於機械事多了的裝置,而電磁彈射器屬於電子科技時代的裝置。

當相關的技術成熟之後,直接放棄過時的蒸汽彈射器,取道電磁彈射器的路線,是理所當然的彎道超車節點。

作為新時代的產品,電磁彈射器相比蒸汽彈射器,擁有全方位的領先優勢。

首先就是耗能更低。

電磁彈射,是電能到機械能的轉化,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電動機的技術。

電磁彈射器的解構,可以看做一個無限大的電動機,或者是一整排電動機。

電動機轉的時候,每個電機一股力量,大家一起接力推動飛機,持續向前加速滑行。

這種技術原理是非常簡單而且成熟的,正常電動機的能量效率起步都是95%。

與電磁彈射技術同源的電磁炮,目前技術條件下,能量利用率已經達到了65%以上。

蒸汽彈射器,則是一個長條形的氣缸,氣缸內有一個活塞,將氣缸分成了兩部分。

想活塞後的氣缸內,持續衝入高壓蒸汽,形成巨大的氣壓。

此時開啟固定活塞的閥門,內部的氣壓壓力瞬間釋放,就會推動活塞向前移動,活塞上的鉤子掛著飛機向前移動。

這種推動模式其實是一錘子買賣,跟氣球爆炸,乃至炮膛火藥爆炸之後,膨脹的燃氣將炮彈推飛出去,是非常類似的邏輯。

按照飛行員的說法,蒸汽彈射起飛的時候,自己和飛機被一腳踹飛的。

能量釋放主要在開始的瞬間,後半程能量越來越小,因為氣缸內的空間越大,蒸汽壓力自然也就越小了。

這種彈射方式本身就會浪費大量的能量。

再加上氣缸中的活塞,要連線掛住飛機移動的掛鉤,這就要求氣缸不能封閉的,要有一個縱貫整個氣缸的長條開縫。

這就導致氣缸的封閉變得非常困難,漏氣在所難免,只要漏氣,就會進一步的洩露更多的能量。

所以,彈射同樣重量的飛機,電磁彈射器工作時,要消耗掉的能量,是遠遠低於蒸汽彈射器的。

所以電磁彈射器,天然就可以比蒸汽彈射,彈射更加重大的飛機。

與此同時,所謂的電磁彈射器耗能高,要用核動力才能供得起,需要全電系統才能支援,是在三個層面上沒腦子的瞎胡扯。

第一個層面,是下意識的認為,核動力船舶的動力系統功率,會比常規動力高很多,甚至本能的認為雙方不是一個數量級。

其實並不是這樣,核動力船舶僅僅是續航更強,論功率並不比常規動力船舶高多少。

十萬噸的尼米茲的兩個反應堆,總功率大約是30萬馬力。

八萬噸的小鷹級的四個蒸汽輪機,總功率大約28萬馬力。

六萬噸的遼寧號的四個蒸汽輪機,總功率約為20萬馬力。

一萬兩千噸的055四臺燃起輪機,總功率約為13.6萬馬力。

新的福特級反應堆功率大升級,兩個新款AIB反應堆,總輸出功率達到了40萬馬力左右。

這是巨大的提升了,相當於三個055,或者兩個遼寧號。

但是也沒有形成達到數量級上的差距,常規動力的極限也不是20萬馬力,無外乎多裝鍋爐和輪機而已。

第二個層面,就是對於全電系統的認識。

由於綜電系統和電機技術不成熟,福特級前三艘仍然是傳統動力模式。

福特、肯尼迪、企業三艘福特級航母,核反應堆大約三分之二的功率,也就是差不多28萬馬力的能量,會直接以蒸汽的形式推動傳統的蒸汽輪機,然後推動傳動軸和螺旋槳,直接用來推動船體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