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前衛戰與決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手長的中央群島最上陽炎小隊,發現三十公里外的敵人之後直接開火,艦隊整體進入了戰鬥狀態。
在隊長的指揮下,艦隊總體航行速度稍微提升到20節左右,免得需要機動的時候來不及提速。
有現代火控計算機和雷達的幫助,她們都可以一邊“扭”一邊打,正常的加速同時略微調整航行,當然也是不會影響作戰了。
她們就這麼攻擊30公里外的模擬靶艦艦隊,同時等著模擬靶艦艦隊繼續靠近,準備在20公里距離上徹底消滅靶艦。
中央群島的最上級輕巡們裝的AK130改進版艦炮有效射程有30公里,但是同隊的陽炎級驅逐艦們裝的雙100艦炮改進型的有效射程“就只有”24公里了。
而且炮擊顯然是要稍微拉進一點距離更加好打的,反正20距離20公里的時候,對手仍然是沒有辦法對自己造成實質性傷害的。
模擬靶艦都是傳統巡洋艦和驅逐艦。
傳統六英寸級別的輕巡洋艦火炮中,射程最大的就是日系最上的三聯裝155,射程可以達到27.4公里,這已經是203毫米重巡級艦炮的射程了,而炮塔也是最重的,達到了175噸,超過了高雄的雙聯203炮塔的150噸。只是射速比較低,只有每分鐘6發。
美系的克利夫蘭和布魯克林級的三聯六英寸輕巡炮,穿甲彈最大射程都在23公里左右,不過為了減輕了炮塔重量,炮塔內的三根炮管只有一個俯仰解構,屬於共鞍炮,導致炮彈的散佈比較大,不過射速比日系的高,達到每分鐘9發。
德系紐倫堡的三聯150,最大射程25公里,三根炮管獨立俯仰,單管射速達到了每分鐘12發,基本上日系三聯155的兩倍,不過有德系典型的高速輕彈問題,彈重較低,威力也略低,炮塔重量比美英略高,但是比日系輕很多。
這些典型的六英寸艦炮中,綜合效能最為平衡,方向也最接近現代艦炮的,似乎就是德系三聯150的最終版本紐倫堡版了。
所以模擬靶艦中的輕巡洋艦,用的是四座德系三聯裝150毫米艦炮,它們的最大射程是25公里。
不過傳統艦炮的最大射程,都是仰角達到40度以上的時候,用吊射達到的最遠極限距離,這種距離上已經沒有精度了。
畢竟,戰列艦的交戰距離,也只是二十公里出頭而已。
傳統巡洋艦艦孃的實際交戰距離,都是進入20公里以內才開始的,打到十公里能不能打完都不一定呢。
所以中央群島的最上陽炎小隊,就算是把敵人放到20公里的門檻內,也仍然能夠保持單方面打擊對手,可以放風箏。
再加上現代火控技術的支援,她們不需要過於追求優勢陣位,甚至是平行航行的同航戰狀態下,更加方便以此消滅敵人。
而仍然是傳統艦孃的長弓群島的最上陽炎小隊,卻仍然在努力的調動陣型,尋找合適的攻擊角度。
只是擺陣型,搶陣位,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敵人也是會應變的,再加上本來時間就緊急,三十公里不可能夠。
所以長弓群島小隊一番操作之後,跟靶艦隊伍進入了有夾角的同航戰。
雙方在20公里的距離上開始交火,不過都沒有馬上取得什麼命中,隨著距離持續拉進之後,雙方開始慢慢取得命中。
一場傳統艦娘炮戰逐步開場,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作戰方式,也是大家都熟悉的節奏。
場面宏大,場景熱鬧,但是卻非常的危險,而且效率也算不上高。
以前大家當然不會覺得這種模式作戰不好,以前大家只能這麼作戰,現在只是有了對比。
兩個戰場的畫面,被一起擺在大螢幕上,觀眾們的反應首先是驚歎。
對方30公里直接開火,直接大規模命中,這種結果讓大家驚呼,對方的有效射程跟自己的有效射程,也不是一共標準啊……
有效射程是能夠發揮武器威力的射程,能不能打中還得根據目標情況再說,而對方的有效射程,似乎是包括了命中率標準的。
有了之前小重慶、海洋山兩個,和夕立、島風、翔鶴幾個人的對話,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思維引導,現在開始慢慢發芽了。
隨著時間流逝,觀眾們的驚訝越來越少,牴觸和驚慌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就是讚歎,以及明顯有點的期待交流。
“相比那邊,還是這邊打輕鬆啊,咱們的艦隊也能這樣就好了。”
“吊著對手打擊距離的邊沿交戰,受傷的機率比以往20公里外打擊敵人的命中率還低……”
“用這種艦炮處理遊蕩深海的話,就基本不會受傷了啊,不遇到戰列艦就不需要去修復艙了……”
“不是基本不會,而是完全不會,就算是遇到戰列艦也沒事。因為這是隻是炮戰,限制了只能用艦炮,所以對手才有機會。”
“實戰中可不會限制武器,那就直接用導彈打,幾十幾百公里外就打死敵人了,深海戰列艦沒用,深海航母也沒用。”
“對,中央群島這邊強大的不只是打擊能力,更重要的觀測和通訊控制能力,是肯定能夠先手攻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