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並不存在。這是寫在異獸學課本上的內容。

儘管它是華夏文明之象徵,從上古伏羲時期傳承至今,但有史可考以來,從來沒有過真龍的目擊記錄。

歷代修士在各地發掘出來的、疑似龍的遺蛻,

如鱗片、鹿角、龍鬚、龍鬣等,都被證明是其他異獸的身體部位。

因此前隋時期的學宮,就做出判斷,認為龍並不真實存在,而是遠古時期,各氏族圖騰相互兼併、融合的產物,隨著時代發展漸漸變成帝王的符瑞。

當然,這只是學宮的看法,並不妨礙民間依舊崇拜著龍的圖騰。

“學宮的主流觀點,仍是龍並不存在。不過,在這個理念之下,也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

百獸學博士張諒微笑道:“有的博士從金石學的角度出發,認為龍在甲骨契文的書寫方法,和【電】、【雷】很像,保留了閃電的彎曲形狀,又將代表雷聲的符號,放在彎曲線條的終端,代表龍的口部。龍口向下,表示雨從龍口中傾瀉而下。

契文是距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當時的人們對於龍的認知肯定比我們更接近本源。

也許龍是一種棲息在雲端之上的異獸,與雷電同源,沒有實體,只在特殊情況下才能被人觀測到。

因此才有契文的寫法,後世才沒有找到任何龍的遺蛻。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龍曾經存在過,殷商時期還曾與人共居,只是隨著氣候變化,中原不再適宜其居住,所以舉族搬遷到無盡海之中。

證據則是殷商時期一些關於龍類遷徙的壁畫——那上面的龍大多有著翅膀,形態千奇百怪,既有蛇形,也有老虎形狀。

他們認為那才是龍的本貌。是因為龍族遷徙後,沒有了可參照樣本,所以後代的龍才趨於同一。

還有的學者認為龍雖然已經滅絕,但世間仍有許多帶有龍類血統的異獸,比如虺、虯、螭、蛟、蟠、蜃等,以及血緣更遠的鱷龜、恐鰲。”

張諒博士臉上浮現嚮往神色,他研究了大半輩子的異獸,如果能見一見真龍,少拿半年工資都願意。

“總之,一篇論文,三千到五千字。月末之前上交。”

張諒交代了課後作業,施施然收拾好書本,走出教室,留下唉聲嘆氣的學生們。

新學期課程的課業格外繁重,以前那種“上完一天課,閒來無事去城裡逛逛街、吃吃甜點、買買東西,最後一天寫完作業”的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要我說啊,”

厲緯收拾著課本,站起來一本正經地說道:“這世上真的有龍。”

“你上次去平康坊,就被一條龍服務過是吧?”

楊域頭疼地揉了揉太陽穴,吐槽道:“這笑話還是我之前跟你說的,你能不能別偷了,或者最起碼給我點小費。”

“讀書人的事情能叫偷麼?”

厲緯義正辭嚴道:“這叫領養代替購買。”

楊域翻白眼道:“那你順便把我這個月的作業領養了吧。”

“行啊,只要你敢。”

厲緯咧嘴一笑,露出潔白牙齒,比了個“贊”的手勢,自豪道:“只要我是個廢物,就沒人能利用我。”

嘩啦。

李昂收拾著桌面上的課本文具,念學道途學生做起作業要比其他人方便許多——因為可以一心多用,利用念力控制紙筆,同時寫好幾份。

正當他收拾書包的時候,教室前方傳來男生們的友善鬨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