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一次一樣,連黑暗中隱藏的東西都沒有看清, 幾乎沒有進展。’

柴柴將毛筆放在桌上,頓了一下, 摸了摸穩穩戴在頭上的髮簪,‘唔...也不能完全說沒有進展。’

在幻境中, 自己明確將髮簪摘下來,拿在手裡作為武器。

而脫離了幻境,髮簪卻依舊戴在頭上...

幻覺僅僅只是幻覺,除了對心靈的恐嚇之外,沒有任何軀體上的實際影響?

不會出現“在幻覺中死亡,現實裡的人也跟著死去”的情況麼...

柴柴思索了一陣,再一次拿起狼毫筆返回幻境, 並且在被黑暗嚇退之前,主動後退半步,脫離幻境。

‘後退確實是脫離幻境的觸發條件。那麼走向、走進黑暗,就是破解幻境的方法咯?但要怎麼克服看不見摸不著的恐懼...’

柴柴微抿嘴唇, 低頭看著狼毫筆,腦海中浮現出之前李昂在閒聊的時候,對於生物恐懼機制的觀點。

“那位達爾文,根據猩猩會對沒見過的蛇感到恐懼這一點,認為猩猩將畏懼蛇的屬性,以基因形式,遺傳給了後代。”

“基因是什麼?呃,你可以把基因理解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但這種理論,唔...某種程度上,算是對了一半。”

“基因能做的事情相對有限。曾經有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做過研究,人類還在嬰孩時期,就會對周圍事物進行簡單分類。比如會雙腿行走的人、不會動的物、水裡遊的魚、四條腿走路的狗等等。”

“大腦會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認知模式,去篩選出有用資訊、無用噪音,以及有可能有害的資訊。”

“當一件與大腦常識相違背的事情發生時,大腦就會立刻識別出來,並標註為異常,產生恐懼興趣。”

“比如在街上行走,所有人都雙腿直立走路,你根本不會有心情去觀察每個人。但是,當一條正常街道上,突然有幾個人四肢著地、面部朝天地爬行走路時,恐懼情緒就會不由自主地生成,甚至比好奇、疑惑情緒都要來得早。”

“恐怖谷理論也是同理。”

“換句話說,動物先天的恐懼,就是對未知的、另類事物的恐懼。”

“如果將河馬的大型模型,拿給那些從未看過河馬的大猩猩看,它們也有一定機率產生畏懼情緒。”

“什麼?老鼠天生怕貓怎麼解釋?”

“準確地說,老鼠並不是天生怕貓,而是會對貓唾液、貓尿、貓叫等特定氣味、特定聲音,做出反應。當聞到貓尿的氣味時,老鼠的內分泌系統就會自動開始工作,增加老鼠的焦慮程度,迫使其向遠端進行移動,從而規避掉遇到貓的可能。”

“而如果用基因工程技術,編輯掉老鼠基因,使其對貓類資訊素的特定蛋白質不再有反應,那麼老鼠就不再會有應激表現。就算面對活的貓,也不會產生恐懼情緒。”

“弓形蟲也是同理。被弓形蟲寄生的老鼠,會對貓的資訊素無動於衷,甚至主動接觸貓,希望被貓吃掉,從而讓弓形蟲能夠繼續傳播。”

“所以,先天恐懼,就是大腦的自行反應而已。”

“那麼,有沒有可能克服先天恐懼,甚至完全不會生成恐懼情緒呢?”

“這個是個好問題。”

“方法嘛,也有。一種就是採用基因工程技術,像對老鼠做的那樣,敲打特定基因。不過人類和老鼠不同,老鼠那是在漫長進化歷史中,偶然突變出了相應dna,使得老鼠在面對貓等捕食者的時候,有更高的生還機率,進而有更大機率,將這種dna遺傳給下一代。並在一代代的測驗中,繼續最佳化,最終形成了獨特‘能力’。”

“而人嘛...恐怖直立猿的百萬年進化時裡,貌似沒遇到過太過恐怖的捕食者天敵,會對特定氣味、聲音產生難以抑制的恐懼。”

“另一種方法,則是敲打大腦。”

“情緒說白了是大腦自娛自樂的遊戲。而控制情緒的區域,名為邊緣系統。包括海馬、海馬旁回、內嗅區、齒狀回、扣帶回、乳頭體以及杏仁核等。”

“其中,杏仁核就控制著恐懼情緒。如果將獼猴的杏仁核切除,那麼它就會永遠失去恐懼的能力。不再害怕蛇,不再害怕族群裡強壯的同類,甚至不再害怕爬到高處——哪怕那個高度足夠讓它摔死。”

“而在另個案例中,有位女士患有一種名為‘類脂質蛋白沉積症’的罕見基因疾病。這種病會令大腦的雙側杏仁核發生病變,乃至萎縮。因為這種病,該患者不會感到任何恐懼情緒。看恐怖電影、玩鬼屋、被槍指著、看到屋外有不明黑影,無論遇到什麼,她都格外平靜。”

“理論上,得了這種病的患者,和那些杏仁核被切除的病人,算是世界上最接近‘無懼無畏’這個詞字面意思上的人了...”

回憶漸漸淡出,柴柴睜開雙眼,長吁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