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廣告節中,美國佔據了3個,英國1個,法國1個。所以,實際上廣告界的話語權是操縱在西方手裡的。

作為一名創意人,如果你拿不到有分量的五大廣告節的獎項的話,那基本上不會被認可,國內外都是如此。

楊一斌也是斬獲了戛納創意節的兩項全場大獎,才會被專業人士所認可的。

這其實也反映了廣告業的現實,就是廣告業的巨頭也基本都是西方的,大部分的廣告資源最終匯聚到了他們或他們在各國設立的分公司手裡面。

楊一斌有心打破這一點,不過他覺得使用資本可能是更好的解決辦法。

如果有可能,等後面真有錢了,他就去收購或者入股這些西方大型廣告公司,讓它們給自己賺錢。

他腦海裡轉著這些念頭,等著決出頭一晚的兩個全場大獎。

這兩個獎項跟他的廣告無關,所以他純粹是坐著吃瓜。

至於阿勒克斯,他拔下了頭籌,拿下了今天娛樂營銷類的全場大獎,環境媒介的全場大獎頒給了美國一則“無畏女孩”的廣告。

阿勒克斯跟他打賭拿出的這則廣告,楊一斌也看了,怎麼講呢,確實不錯,他這則廣告採用瞭解構重組的辦法,將人的手臂,關聯到挖掘機的機械臂上,用挖掘機的巨力,來表現人的力量的強大。

這種做法其實是打破原有模式,透過類比的方式,再造一種新關係,從而使觀眾可以對之進行聯想。

在臺上,得意洋洋的阿勒克斯很得意,發言之中也是有點飄:

“拿到這個大獎,只是個開始,我這則廣告還參加了其他幾項的比賽,相信會有好的結果。我一直相信,技巧永遠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事實證明,我贏了。”

贏了個錘子,剛評選第一天,你怎麼知道你贏了。

主辦方也是壞,把他倆的位置挨在一起。

看阿勒克斯得意洋洋地把飛翼天使黑色獎盃抱在懷裡,一幅他贏了的樣子。

楊一斌心裡不知道罵了多少句,臉上掛著勉強的微笑,還被一家媒體給拍下來了。

第二天這家媒體報道的題目是:

“阿勒克斯勇奪倫敦廣告節黑翼天使大獎盃,競爭對手楊一斌臉色尷尬。”

&nmp,倫敦這幫記者真是狗。

第二天,還是同樣的位置安排,還是決出兩項大獎,楊一斌的廣告《四分鐘》利索拿下了設計類全場大獎。

這則廣告其實很簡潔,將一個四分鐘的慶祝場面,先壓縮到四秒鐘中呈現出來。

隨後又將這四秒鐘看到的場景,用四分鐘的時間緩慢地再現出來。

達到了一種奇異而驚人的效果。

畫面絢爛多彩,用到了大量的彩色粉末和五彩水液,同時又伴隨著爆裂的水桶、圓球、氣球,形成非常獨特的視覺體驗。

觀眾能體會一種動態與爆炸後的快感,讓人目不暇接。

故事?這個廣告其實沒有故事,是純技巧性的廣告,帶來的是很好的視覺感受。

或者說,它講了一個關於時間和顏色的故事。

就是這麼簡單。

廣告的結尾是一句廣告語:

“只需要四秒鐘,就可以這麼不同!”

腦洞很大,而且理念也很新奇,那就夠了。

拿下這個獎後,楊一斌只說了一句話:

“那麼,現在是1:1了!”

現在輪到阿勒克斯臉黑的如同鍋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