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演講挺成功,反正不少人不明覺厲,再加上他的廣告作品雖然少,卻個個都是精品,業內已經把他看成了亞洲的頂尖創意人。

講完之後就是點評環節,他的這次演講因為是臨時加進去的,所以事先沒有指定評論人,於是Spikes Asia亞洲廣告節的總監安德魯·海耶斯便站起來做了一番點評。

&narket Media的亞洲專案總監,是位中年西方精英女性,她的評論中著重於討論如何在廣告中出新的問題——

“感謝楊先生,演講非常精彩,很開心能聽到發人深省的深刻觀點。我想我們所有創意人最苦惱的大概就是創意不新穎,被同行否定,或者被品牌方否定。”

“……楊先生很好地指出了這一點,並且告訴我們要去創造不正常,要用不正常去打動人心……”

等她這個並不怎麼精彩的點評結束之後,便進入到了提問環節。

首先站起來提問的是奧姆尼康集團中國區執行長安娜·吉蒂。

奧姆尼康集團是全球第二大廣告公司,總部在紐約,年營業額超過了100億美元。

安娜·吉蒂是紐西蘭人,長得漂亮,很像妮可·基德曼,笑起來也是風情無限,可惜年齡大了,不然……

她同時也是本屆廣告節媒介類評委會主席。

她的問題是:

“楊先生,您是亞洲知名創意人,感謝您的分享,我贊成您說的創造不正常的觀點。我的問題,或者說我在實踐中的困惑是,該怎麼去創作不正常?對此您的思考是什麼?”

“謝謝您的問題,安娜女士。關於創造不正常,我覺得核心在於要做出改變,而這改變可能是由技巧的使用引起的,也可能是因為你將事物採取了一種差序方式重新結構,也可能是你在變革同一事物其背後的理念……”

“總的來說,技巧的使用很重要,當然在我看來理念的革新更重要。”

安娜·吉蒂連連點頭,他這段論述略有些晦澀,不過專業人士能聽明白他想說什麼。

安娜旁邊坐著一個年輕女孩,長得跟她很像。

臺上楊一斌在那裡侃侃而談,這姑娘則有點坐不住了:

&nama,我覺得臺上的華國男人好有魅力,待會我會去要個簽名,你能幫我拍一張和他的合照嗎?”

這是安娜的女兒,名叫Larry Handley,中文名字韓樂蕊,是她自己給自己起的。

這是一個18歲的年輕女孩,出生於紐西蘭,不過她母親前後在華國工作了11年,韓樂蕊在華國也呆了5年,而且是在滬上和帝都兩地的國際學校讀的小學和初中,她的漢語比母親好不少,至少日常交流沒問題。

安娜含笑微微點頭答應,示意她聽講。

楊一斌回答完了這個問題,緊跟著一個滿臉小鬍子的西方年輕人,自我介紹名叫阿勒克斯·威爾森,是來自歐洲的一位年輕創意人。

這傢伙挺有名,跟楊一斌年紀差不多,拿過紐約廣告節的全場大獎,英國D&AD廣告節黃鉛筆設計大獎,還拿過兩座戛納創意節金獅獎,可惜分量最重的戛納創意節全場大獎他沒有拿到過。

這哥們可能是有點嫉妒,說話也不怎麼客氣。

他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

“楊先生,在我看來,亞洲廣告人過多關注於理念的革新,關注於在廣告之中融入所謂的感情元素,這在我看來是一種偏離常規的做法,註定無法持久。”

“只有新技巧的不斷使用才能保證廣告的持續創新,所以我完全不同意您剛才說的理念大於技巧的說法。在我看來,技巧類更是西方人的專長,您認為亞洲人在技巧方面能追的上嗎?”

靠,這話說的,什麼叫技巧類是西方人的專長?

這傢伙真是,一句話得罪了在座的所有亞洲人。

不少亞洲的創意人都在肚子裡暗罵這個叫阿勒克斯的傢伙。

連底下那些常年工作在亞洲地區的西方人也覺得這句話有些刺耳,這多少帶有挑釁意味了。

你是嫉妒演講人拿到了兩座戛納全場大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