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東洋經濟》,《社會動態》先後出版,開始在街頭售賣。

幾乎是同時,期刊社寄來的樣刊也擺到了楊一斌的辦公桌上。

《東洋經濟》雜誌偏向務實,因此他們攝影師拍下的是楊一斌正襟危坐於辦公椅上,一臉嚴肅地看向鏡頭的正面照,雜誌封面採用的就是這幅照片。

這幅照片努力傳達的是他成功商人的形象。

木村澤捉筆寫成的分析文章中,對他的定性十分明確:

年輕的商界奇才,擁有專業領域的敏銳直覺,其創意不拘一格,有如神助。

而《社會動態》雜誌封面上的楊一斌則是微笑著的,更顯得親和。

裡面的報道文章筆墨側重於他的天分和突出的靈感,以及他想表達的獨特的思想。

在島國,他不知不覺已經線上下出名了。

而在電視臺上,《鯨魚》這則廣告連同其教益,很輕易地被大眾所接受。

其原因可能在於它採取的是講故事的方式,一則故事當它透過反轉的方式把出人意料的東西告訴人們的時候,它就更容易被人們所接納。

相比於業內人士,那些在網上看過這則廣告的人,倒是驚詫於原來楊桑居然這麼年輕。

年輕卻又思想成熟,給人以教益,不愧是可稱為鬼才的聰明人。

這是隻有有神妙天賦的人,才會獲得的稱號,在廣告領域曾獲得過這個稱號的是將電通帶到巔峰的社長吉田秀雄。

在音樂歌曲這個領域,目前擁有這個稱號的是米津玄師。

日ben恰恰是個尊重天才的國度。

於是,楊一斌很吃驚地發現他在日本開始有自己粉絲了。

&neba上面有了自己的粉絲俱樂部,成員已經有幾百位了。

這些是粉絲自發幫他建成的,不僅如此,還把他的簡介、照片、資料、作品等放到俱樂部網頁中。

這還是公司喜歡追星的員工在偶然間發現的,楊一斌得知後還去看了看,俱樂部中已經有幾百名粉絲了。

裡面已經有幾十條評論,置頂的那條評論在解釋他們建立俱樂部的初衷——

&nuy6Yui:“……這裡是給大家一個討論與尋找資料,接受教益的地方,期待楊桑能有更多新的作品問世。”

下面的留言都很平和,除了感謝帶來的啟發,就是祝賀未來有更好的作品問世。

不得不說,日本fan club的整體氛圍真是不錯,平和融洽,很少有國內飯圈那種狗屁倒灶、粉絲拉幫結派撕逼的情況。

楊一斌也是覺得稀奇,自己在國內還沒怎麼樣呢,到島國反而混到飯圈來了。

不過想想麼瑤的眾多粉絲們,他倒也釋然了。

……

時間過得很快,滬上公司的導演江童給他打了電話,說按照他的劇本已經籌備好了拍攝相宜木草公司的化妝品廣告,問他是否要回來親自制片。

在曰本也已經忙的差不多了,現在也該回去了。

“那你們稍等,我今天坐飛機趕回去,明天咱們就開拍。”

隨後他便打電話給袁菁:

“我打算回滬上了,你是想在曰本繼續待一段時間,還是一起回去?如果不回的話,簽證的問題我來解決,不會有什麼影響。”

袁菁其實已經初步適應了在曰本的生活,她在這裡感覺挺不錯,但她還是更想回家:

“我跟你一起回去吧,回去好好學學日語,下次再跟你一起來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