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斌看了一遍,對照之前看過的原版,發現兩者大差不多。

完成的不錯,他隨手指了一處,讓導演把那兩三秒的取景往前放。

江童照做,然後把廣告又重放了一遍,這次果然效果好不少,整體敘事顯得流暢自然。

江童這下服了,他之前回看的時候總覺得這地方有點不舒服,可要調整又不知該怎麼調。

從來沒學過影視藝術的楊一斌看一遍就能找出問題,而且能有效解決,只能說他在這方面很有天分。

江童心裡替楊一斌感到可惜,當初沒去學導演系太虧了,天分被浪費了。

當然,楊一斌本人肯定不會覺得可惜。

廣告的配樂也比較簡單,前期歡快悠揚,後期音樂深沉凝重,楊一斌也搞不清楚原廣告用的什麼音樂,於是便在音樂庫中搜尋,最終找到了最相似的兩段音樂,讓導演插入進去。

最後,又找來孫佳月讓她給廣告片配音,整個廣告實際上就是女兒眼中的父親,旁白也都是小女孩的心聲。

最終,《父愛》這則廣告耗時一個星期左右終於完成了。

看到廣告已經完成,楊一斌便考慮要儘快把這則廣告拿去廣告節參賽。

這則廣告畢竟不能盈利,唯二的好處就是透過廣告節拿獎,以及透過電視與網路傳播後,提升公司的知名度。

一旦被廣告界同仁,以及各位商家認可,那麼他這家廣告公司也就算打出了名聲,未來的前程看好。

去參加哪個廣告節呢?

國內的公益廣告節就以麼瑤想要參加的母親河獎最高,如果他參加的話,就會跟麼瑤的廣告衝突,一旦自己拿了獎牌,那麼麼瑤的廣告可能什麼也拿不到。

因為評委會要考慮平衡的問題,尤其很多公益廣告是由各省級電視臺推送的,適當地分果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當然,國內還有一些其他廣告獎項,比如CAMA頒獎盛典、虎嘯獎、金瞳獎、金滑鼠獎等等,有不少都接受公益廣告。

不過楊一斌覺得聚寶盆系統給的廣告,質量絕對是有保證的,拿到哪個廣告節都是精品,因此他更想拿到外面去試試。

他找來張瑜一起討論,最終決定把廣告送去時報亞太廣告節參賽。

時報亞太廣告節由寶島的中時集團《中國時報》在1990年創立,旨在促進亞太地區廣告業界的交流與共同發展,是亞太地區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廣告獎項之一。

近年來略有些落魄,但實力仍在,而且這個廣告節為了維持影響力,比較喜歡把獎頒給大陸的創意廣告。

原因也很簡單,大陸廣告市場與廣告支出總額牢牢佔據世界第二,這麼大的市場,如果時報亞太廣告節還想保持自己的影響力,那麼就必須向大陸敞開懷抱。

因此,把廣告送到這個廣告節,得獎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的,而且它在亞洲地區也有足夠大的影響力。

確定了要報送哪個廣告節之後,剩下的楊一斌就不再專門盯著了,他讓張瑜去安排人報送。

時報亞太廣告節的評選需要經過初選複審決審三個階段,分門別類(如戶外類、廣播類等等)選出各類別的獎牌得主,最高獎叫年度最佳亞太廣告獎,授予所有參賽廣告中最優秀的那一個。

張瑜看過了廣告,倒是信心挺足:

“我看了咱那廣告,水平沒的說,拿個電視類廣告的金獎是大有希望的,至不濟也要給個銀獎,給銅獎那就是侮辱人。”

楊一斌笑而不語。

他其實是抱著野望想拿下這個最佳廣告獎的。

不過就不說出來了,省的嚇到張瑜。

畢竟要想從參賽的幾千件廣告作品中拿到最高的唯一,而且其中有不少廣告出自創意高人之手,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