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鼓山誕生在一億三千五百萬年之前,峰頂有一巨石平展如鼓。

而且每當風雨來臨之時,便隆隆有聲,所以古人才把它取名為鼓山。

鼓山位於福市東郊,在閩江的北岸,自宋朝至今皆為遊覽勝地,也是閩省的十佳風景區之一了,目前是國內AAAA級旅遊景區。

當何凡把車停下鼓山山腳下,就開始正式登山了,王子傑跟吳旭濤也跟在了他身後。

經過了山門何凡就開始踏上石階了,對於這個石階何凡也有所瞭解,知道這鼓山石階總共有兩千多級臺階,可謂是山高路遠了。

不過這才有挑戰性,何凡也是看中這兩千多級臺階才會過來鼓山的。

畢竟一邊旅遊一邊鍛鍊身體,那對身心的好處可謂是多多。

不過何凡還是太過於自信了,等到了三百六十七級臺階的時候,他已經開始感覺到乏累了。

雖然他還是能繼續登山的,但想想後面還有一千多級臺階,頓時覺得還是先歇息一會再說,不然等下他估計會直接累趴下。

正好旁邊有個亭子能遮擋燥熱的陽光,何凡頓時就帶著王子傑跟吳旭濤過去坐了下來。

鼓山這兩千多級臺階上共有七座亭,號稱“七亭七里路”。

何凡現在休息的這座亭子正是第二亭石門亭,而第一亭則是在最開始登山的山腳下。

第一亭是“東際亭”,過三百六十七級臺階則到第二亭“石門亭”。

第二亭:“石門亭”,古名“聽濤觀瀑亭”,寓意水淙淙不絕於耳。

第三亭:“乘雲亭”。

距離第二亭有二百七十一級臺階,沿道有石刻“乘雲”、“仰濤”、“小鼓”、“天風吹夢”、“風怒濤飛”等。

第四亭:“半山亭”。

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級臺階。亭在半嶺,故名過此亭百餘階,有石刻“路通仙苑”,轉小徑可達“十八洞景”。

“半山亭”後近300階有石刻“桃巖洞口”,往東可到桃巖洞,桃花精舍。

第五亭:“茶亭”。

過半山亭約520臺階即可達此。因亭附近有茶園而得名。道邊有石刻“欲罷不能”、“宜勉力”等。

據說清乾隆時福市知府李撥登山至此,氣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願。遂題“欲罷不能”於亭旁大石上。

第六亭:“松關亭”。

距“荷亭”有300多級臺階,附近有石刻一筆“壽”、一筆“龍”、一筆“虎”,還有文天祥所書的“忠、孝、廉、節”等。

第七亭:“更衣亭”。

過“松關亭”幾十步即是。傳說閩王當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聯曰:開門曾仰前王節,入寺還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浹背,而高處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雲”、“心路須平”等。

以上都是何凡從網上的旅遊攻略得知的,他還知道等他過了這七座亭子之後還能見到一座寺廟“湧泉寺”。

何凡對於古時人們在山頂建寺還是挺佩服的,這山路崎嶇,想上到山頂可不容易。

經過一番休整,何凡這才跟王子傑還有吳旭濤一起重新開始登山。

一路上何凡還是遇到了許多登山的遊客,不過眾人都氣喘吁吁的專心登山,一路上並沒有交談。

這次何凡就只有在經過第四亭的時候停下來休息了一會,隨後就沒有休息了。

不過登山雖然辛苦,但景色也是非常迷人的,何凡一路也拿手機拍了不少照片。

儘管何凡的拍照技術有些不過關,但奈何這山景色太美,拍出來的照片都顯得有些美輪美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