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證明,這樣做確實會大大節省能源!

驗證很簡單,真正研發出屬於自己的飛舟則不容易。

首先是要設計出適合的造型。

林青山雖然記得前世的飛機長啥樣,但其具體的尺寸可不清楚,這需要林常鑄帶人不停地摸索。

好在這個過程繁而不難,無它,一次次地試驗,積累經驗罷了。

相對於林常鑄,林念文負責的動力銘紋就難了。

這是各大世家的不傳之秘,在外是絕對買不到的,誰會把吃飯的碗拿去賣了呢。

這一點,沒有別的,林氏必須一步步去走別人走過的路,取不來巧。

這是一個極為艱難的過程,對一般世家而言,沒有幾十上百年的積累,很難出成果。

因為這不僅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還是個從有到精的過程。

尤其是後者,令許多後來者望而卻步!

基礎的動力銘紋,在一些拍賣會上,還是能買到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從無到有沒有那麼難。

林氏的青鋼艦船上的動力銘紋就是這麼來的。

但它很笨重,效率也低,且不說成本,這個級別的動力銘紋,是無法用在飛舟上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族的陣法師,持續地研究,不斷地對動力銘紋進行改進,更新迭代,直至能支撐起一艘飛舟。

如此一來,可不就得持續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投入嗎。

林氏之所以這麼快就能出成果,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林氏擁有林念文這種罕見的天才,而且他掌握了道文,這是銘紋的本源。

在這種情況下,林氏動力銘紋的更新迭代速度,遠超尋常世家。

第二個原因,則是林氏對動力銘紋的要求相對較低。

以飛舟載人數指代動力水平。

青鋼艦船,只需要單人級飛舟動力銘紋。

因為艦船體量較大,可以多安置些動力銘紋,就能達到理想的速度。

所以林氏研製青鋼艦船時,動力銘紋沒有造成多大困擾。

但單人級的動力銘紋是不能用在飛舟上的,市面上沒有哪個飛舟是單人的。

最低也得是三人級動力的飛舟。

經過多年的專研,林氏的動力銘紋,已經達到了這個級別。

這是傳統的劃分,在加入空氣動力學後,林氏的三人級動力銘紋,驅動飛舟的載人數能達到十人。

這是林氏目前的極限了,要進一步提高飛舟載人數,就得進一步提高動力銘紋質量。

這東西是不能簡單地用數量代替的,畢竟不是艦船。

林常鑄不厭其煩地為眾人介紹著這些年的研究成果,說著,一行人朝飛舟走去。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