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章:“更夫”不簡單,事多錢還少
章節報錯
上回講到鄒君的億萬分之一縷“神念”附著在“姆媽”身上,並隨著她舉家搬遷到鎮裡,就強行賴上了“巡夜更夫”只求安頓。
“呃……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就信你們一回,先把鑼給我。”那巡夜更夫小老頭尷尬地接過鑼與錘,先敲了敲腰間竹梆子,扯起嗓子喊道:“天寒地凍——小心著涼!噹噹噹。”喊完之後,便轉過臉來笑呵呵地領著姆媽和她的11個孩子往自己的家快速趕去。
不過,眾人在路過更夫的“辦公室”即“更館”時,卻得等更夫去拿鑰匙,畢竟“更館”雖小就如同保安崗亭,但也是官府衙門派人修建,並且裡面除了一張床鋪供更夫夜間打更之餘休息外,便是燈籠、棍棒、繩索、鑼、鍾、梆子等照明、防盜和報時之物了。
離開“更館”後,眾人隨更夫一起回到了他家,原來是在鎮上最偏僻的一個角落裡,一間由木板搭建的兩層小樓,數丈見方,無茅廁,須野外解決內急。一樓放置鍋、碗、瓢、盆、水缸、灶臺和柴火,二樓是睡覺的房間兼倉庫且無客廳,因“更夫”社會地位太低,多由又窮又老的單身漢來充當,基本上不需要社交,所以官府衙門也就沒破費給“更夫”們修建宅院,只管他每月錢糧夠養老。
其實,鄒君還在下界地球凡間做凡人時,就看過不少古裝電視劇,知道古代由“打更”而衍生出來的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更夫”。由於職業的特殊性,一般需由一些比較精力旺盛且健壯的男人擔任。他們或由街坊鄰居湊錢聘請,須每月按時給他們發工資。
“打更”的歷史可以從更夫所使用的工具中來探尋,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打更”了。那時,“更夫”所使用的工具是一種叫“刁斗”的東西。古書上記載,“宮門內外,衛士擊刁斗以傳五夜。”這裡的“刁斗”就是一種軍中所用的特殊“炊具”了。
在《史記》中也有記載,說軍隊中有一種炊具叫做“刁斗”。在白天,士兵們用它來煮飯,但到了晚上就用它來“打更”報時。
可想而知,“打更”最早已經出現在戰國時期,而且僅在皇宮和軍隊中流行,隨後經過了千餘年傳承演變,才逐漸盛行於民間各地。但是,到了唐朝時期,“打更”的工具就換成了“鼓和鍾”,以鼓為時,以鍾為分,顯得報時更加精準,讓四方蠻夷更加推崇。
到了宋朝,“打更”的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改良,將笨重的“鐘鼓”換成了“鉦”,也就是一種手搖式的“鈴鐺”,這樣倒是能減輕了“更夫”的負擔,讓“打更”這項工作更加趨向於大眾化與合理化,讓地方官府衙門在招聘“更夫”時能花更少的錢辦更多事。
由於古代沒有大規模普及簡單易懂且通用的“計時工具”,因此需要靠“打更”來提醒平常百姓家的作息時間,主要是各級官府衙門考慮到必須得服務於廣大民間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因為在皇宮貴族和富貴人家裡,都用漏斗來計時,這是普通百姓用不起的。
說到“打更”的作用,除了計時之外,其實還有防火、防盜和驅鬼的作用。因此,為了打好更,就必須要挑選精力充沛的年輕男人來勝任,但官府又捨不得多給錢,也就是個尷尬原因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打更需要從入夜熬到天亮,只有精壯的男性才能勝任。
古代“更夫”作為“報時者”,自己又如何知道各個時辰的呢?其實,他們一般會採用點香的傳統方法來做參照,一般情況下,點一炷香就可以燃一個時辰。因此,他們在出發打更時,會先點燃一炷香,外出逛一圈回來休息一會兒,就又可出發去接著打更了。
週而復始,“更夫”要從晚上七點入夜後熬夜到凌晨的四點,即每個時辰都要出去打一圈更,已提醒附近居民現在是什麼時辰,該注意什麼了。古代一天的時辰分為十二個,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故更夫按照規定路線繞城一圈,兩個小時也夠用了。
“更夫”在打更的過程中,除了提醒大家現在的時辰外,還要擔負著提醒大家防範火災和盜竊的作用。關於這點,就有著像官府衙門入夜之後在街上巡邏了。比如,看過電視劇在《紅樓夢》者,就會發現其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即賈府的家奴吳貴死在了自己的床上,但有傳言說,是他的媳婦變成妖怪,吸光了他的精氣致其死亡,嚇得賈老太太立即讓人將寶玉的房間圍住,然後派人巡邏打更。
這個舉例證明了“打更”的同時,也可以起到巡邏的妙用。在古代,不關歷朝歷代,甚至現代社會,也還有著某種程度上的“宵禁”即“管制”,意味著入夜後就不能再隨便出門,否則便是違抗官府頒佈的法令,是要被強制執行的。此時,“更夫”的作用就出來了,因為如果“更夫”發現有人違反“官府”頒佈的“宵禁”法令,就可以“依法”將其抓到官府問罪,並且若知情不報亦同罪。
由於古時候沒有電,百姓家裡都使用油燈照明,而且房屋大多數都是木質結構,一旦引發火災則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更夫”就起到了提醒“防範火災隱患”的作用,比如在影視劇中,也有許多橋段是主角們一旦聽到更夫“小心火燭”的聲音就會吹滅燈火。
由於夜半時分正是雞鳴狗盜猖獗之時。因此,“更夫”還有個職責就是提醒廣大百姓家裡要注意防盜。如果“更夫”在工作中發現有火情或者盜竊,就會猛敲鑼鼓來提醒街坊鄰居。屆時,大家都會被驚醒紛紛出門救火或者抓賊,因此,一些想幹壞事的人也會對“更夫”懷有忌憚心理。不過,對於那些混跡江湖的惡人、大盜等,他們在做壞事前首先會把更夫打暈或殺死,以免妨礙自辦壞事。
所以,古代的“更夫”是一個危險性極高的職業,且價效比完全不對等!此外,關於“驅鬼”之說就比較迷信了,但這也是“打更”最初的來源。古人覺得夜幕降臨後,陽氣褪去、陰氣上升,這時許多孤魂野鬼就會來到大街上游蕩,並且趁機吸取路人的魂魄。
因此,百姓們普遍認為“打更人”在入夜後敲響鑼鼓,其實就是為了驅趕孤魂、野鬼,讓大家能睡得安穩。其實,往後沿革發展來看,“打更”也是大家求得心安理得的一種方法。這也印證了為什麼打更者需要男性,因為他們具有陽剛之氣而且膽子大不怕鬼!
由於古代人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每個時辰都有需要做的事情,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子也一樣,比如什麼時候該上早朝?什麼時候該批奏摺?這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不過,“更夫”在打更過程中既要敲鑼也要大喊,是因為人的聲音傳播範圍有限,容易被建築物所阻擋,稍遠些就會讓人聽不清楚,但同時配以敲鑼就能讓很多人聽到,故敲鑼的方式不同,代表的時辰也不同。
比如,“更夫”從晚上七點鐘戌時開始,這個時辰為一慢一快,連敲三下鑼;到了晚上九點亥時是按正常速度連續敲兩下鑼;到了晚上十一點子時,就要一慢兩快的敲擊銅鑼;凌晨一點是一慢三快;凌晨三點是一慢四快。這樣,即使人們聽不到更夫的喊聲,聽到敲鼓聲也能辨別具體時辰。
關於“更夫”的喊聲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戌時的時候,他們會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提醒大家滅掉明火,因為古人睡得比較早,有些人會忘記吹滅燭火而引發火災;到了亥時,“更夫”就會喊“關門關窗、防火防盜”,再次提醒;子時也就是半夜三更的時候,“更夫”會喊“平安無事”,意思是讓大家可以睡得安心;到了丑時,已經凌晨四點多了,更夫會喊“天寒地凍”,讓大家注意身體不要著涼,因為經過一夜的沉澱,氣溫已經下降了很多;到了五更時分,“更夫”喊完“早睡早起、保重身體”之後,大部分人都已經起床,準備開始了美好的一天。
普通人都不會想到,一個看似非常簡單的工作,其實有著很多學問在裡面。雖然“更夫”在古代的社會地位很卑微,但他們對於世人和社會而言,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的貢獻,因為古代要是沒有“打更”的話,普通老百姓也就無法知道時辰了,輕則就會延誤農事,造成減產和饑荒,重則有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甚至王朝更替。因此,古代“打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更夫”待遇太差。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味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