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除了你之外,還有誰注意到了媽媽給你的?”

聽著男人的提問聲,不斷從電話裡傳來,娜奧米沃茨大眼珠輕輕轉動,一邊看著桌上那本,自己並沒太在意的,一邊低聲對著話筒回答道:“很多人都看到了,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劇組看這個。”

直到電話結束通話,她都沒有特意指出誰,反而用最平靜的語氣,問清楚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就在這件事發生前,她其實真的沒在意這篇。眾所周知,不光好來塢大型電影公司,有專人專門盯著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就連很多中小型電影公司,獨立電影製片人,甚至敏感度較高的一部分圈內從業者們,也都在時不時盯著。

每當出版社出版了什麼有價值的,絕對會在第一時間,就有相關影視人士找上原作者或出版社。

即使電影公司並沒有拍攝出來的計劃,也不會錯過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改編讀物,這在好來塢,早就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

大型電影公司被稱為版權怪獸,也有著這方面的原因,基本上只要和電影改編沾邊的讀物、遊戲、乃至一條出彩的社會新聞,都會被買下影視改編權,然後丟進公司的版權庫中,等待被製作出來的那天。

而娜奧米沃茨拿到這本《三塊廣告牌》時,就清楚這篇,當年出版的時候並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別說暢銷書排行榜了,能順利出版,都是因為安娜格林伯格與蘭登書屋良好的關係。

誰知道過了十年時間後,有人竟然會對這本感興趣,恰恰還是在自己拿到後才感興趣的。

都不用仔細回想,娜奧米沃茨就已經猜到了是誰,大機率就是,那天去劇組探班的妮可基德曼。聯絡起兩人之間開玩笑時的狀態,如果不是韋恩那邊傳來訊息,她還真想不到對方會這樣做。

因為她記得很清楚,當時克魯斯夫人對這本,可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甚至還出言調侃了幾句。

“韋恩說過,這種事根本就不需要調查,也不需要證據......”

站在格林伯格莊園三樓陽臺,娜奧米沃茨手上摩挲著《三塊廣告牌》這本,目光卻看向了莊園外,看向了半個街區距離之外的湯姆克魯斯家方向,喃喃自語。

與此同時,就是娜奧米沃茨目光注視方向的別墅客廳中,妮可基德曼手中,也在摩挲著這本短篇。

“派特,蘭登書屋那邊,不是想趁機獅子大開口吧?”

“應該不是。”

坐在對面的派特金斯利皺著眉頭,輕輕的搖了搖頭。“我們的出價不低,但蘭登書屋的負責人依舊錶示,這篇的所有版權,全都在原作者安娜格林伯格的手中。”

別說妮可基德曼不相信,以為蘭登書屋是想借機抬價,一開始就連派特金斯利也不相信。

按照一般發表的規律,正常來說,出版社手中就算沒有全版權,也會握有一部分版權才對。多年前的史詩巨著《魔戒》如此,近些年備受好來塢電影公司青睞的史蒂芬金的,也是如此。

北美經常爆出一些新聞,作家的後人,因為的版權收益和出版社打官司,這種事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不過很快,派特金斯利就給出瞭解釋。

“安娜格林伯格在二十多年前,本身就是一個製片人,更是一個編劇。她和蘭登書屋那時有著長期合作。而且,妮可,這些在當年,可以說沒有一丁點影響力,否則,早就有其他電影公司找上門了。”

“有沒有可能,找人去將的影視改編權,從安娜格林伯格手中買回來?”

“可以嘗試,但不要抱太大希望。”派特金斯利聳聳肩,她也看過了這篇,當然瞭解自己的客戶,為什麼會突然這麼執著。不過她派去蘭登書屋的人,無功而返後,就已經不太對拿下版權抱有希望了。

見自己客戶還想說什麼,她再次解釋道:“妮可,安娜格林伯格雖然離開這個圈子二十多年時間了,可你要知道,她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圈內人,根本不存在被湖弄的可能性。

而且她既然將送給娜奧米沃茨,就說明,她這個原作者,比誰都要清楚這篇的價值在哪。這裡面的用意很明顯,就是因為同為女人,娜奧米沃茨在沒得到婚姻承諾的情況下,給格林伯格家生了一個女兒,不用想其他,就是因為這個。”

就在前兩天,妮可基德曼還十分慶幸,她慶幸自己記下了的名字,然後又沒忘了,回來後找到當年的。

“因為女兒被槍尖焚燒致死後,仍未尋找到真兇,受害者母親立起三塊廣告牌,隔空喊話質問警察局長,整個故事由此,走向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些遺憾的看著手中的,妮可基德曼讚歎著。“不得不說,原作者是編劇出身,對一個故事的影響力會多大。

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適合改編成電影了,戲劇張力十足,一環扣著一環推動著衝突的升級。人物立體而真實,更難得的是人物轉變極度符合邏輯,就連水火不容的兩個主角,最後成為一條船上的螞蚱也解釋的符合情理。”

不由自主的點點頭,派特金斯利看過後同樣也是類似的感受。這是一個非常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故事,雖然故事中有著不少的巧合,顯得稍稍刻意。但在黑色幽默的一絲荒誕籠罩下,完全能夠被讀者接受,並共情。

用了整整大半夜看過,這個過程中她笑了、哭了,感到了震驚也感到了遺憾。要知道,作為圈內最資深最成功的從業者之一,派特金斯利已經很久,沒有碰上一個能夠讓她共情的故事了。

更難得的是,這個故事,完全就是站在女性視角上講述,同時,其中將一系列隱喻和思考,融進了這個好看的故事中。

成功讓人看過之後覺得耐看,值得分析。

所以她毫不猶豫的,幫助妮可基德曼去購買版權,派特金斯利和自己的客戶,幾乎下意識都想到了,這個故事只要拍攝的好,不管什麼時候拿出來,都是奧斯卡最愛的那種“藝術”表現方式。

甚至可以說,奧斯卡最喜歡的那些藝術元素,在這部中全都存在,並且被巧妙的糅合到了一起。

首先就是暴力問題,女主是個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前夫的身份,是一位前警察,是一個施暴者。僅從身份設定上面,就有無數可以讓人聯想、並值得大肆討論的地方。

而且暴力,充斥著故事的方方面面。女主對牙醫動手、縱火燒掉警察局,警察虐待黑人,毆打廣告商,就連女主的母親,都表示想要回到蓄奴時代,身份是一個妥妥的口頭施暴者和暴力教唆者。

其次就是宗教問題,教父上門勸女主撤掉廣告牌,女主卻用了幫派連坐法令比喻來懟教父,這段諷刺的故事情節,直指社會上日益嚴重的教父戀童現象。

還有種族問題,故事中警察大肆虐待黑人,種種情節也明確的指出,對待黑人的普遍歧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