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第2/3頁)
章節報錯
“韋恩,乾的漂亮!”
“我敢發誓,這是我見到過最漂亮的神奇女俠!”
一瞬間掌聲、尖叫聲、影迷激動情緒下的呼喊聲,簡直要把放映廳的頂棚掀翻一樣,尤其是當韋恩帶領著劇組主創們,走到大銀幕下開始向觀眾謝幕時,放映廳簡直變成了演唱會現場一樣的熱鬧。
面對著站在原地,瘋狂拍動手掌的影迷們,韋恩沒有一絲不好意思,反正這個劇院當中只有他知道,自己再一次無恥的剽竊了一小段《is she with you》。
沒辦法,這段節奏簡單鮮明,卻又一出現就燃到炸的背景音樂,他只要在腦海裡一想到神奇女俠這個名詞,就會自然而然的蹦出來。
唯一讓他可惜的,就是自己腦海中最愛的那個神奇女俠形象,現在還是一個以色列小女孩。雖然那個形象最開始備受詬病,無數影迷吐槽她的胸太小了,可也是這幫影迷們,有哪個面對那雙大長腿不流口水?
再加上那張同時能夠滿足東西方審美的臉蛋,說史上最成功的神奇女俠形象也不為過,可惜了,時間不允許韋恩等待下去了。
看著現場已經持續了長達十分鐘的掌聲,即使韋恩帶領著劇組幾次謝幕,也沒能讓觀眾的激動情緒平復下來,望著這些觀眾,他現在至少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己心裡的那一絲擔憂,慢慢的被放下了。
“恭喜你,韋恩,提前祝賀你票房大賣!”
“謝謝。”
“這簡直就是一部傑作,格林伯格導演......”
“謝謝。”
“格林伯格導演,你讓人們見識到了,商業片到底應該怎麼拍攝,偉大的電影......”
“謝謝。”
大熒幕下,無數前來站臺的嘉賓大咖們,都在排著隊與韋恩握手祝福,這一幕被電影結束後就坐在原地沒動的大衛登比,全都看在了眼中。
作為《紐約客》的知名影評人,本來對韋恩的電影,乃至對韋恩本人的好感都非常足。可是華納兄弟這次,選擇不邀請影評人參加提前試映,讓他的心裡同樣感到了憤怒。
毫無疑問,他這位全北美知名的影評人,這次同樣也沒受到華納兄弟的“指導”公關。
這意味著什麼?如果《閃電俠》在大範圍公映開始後,票房一路走高,乃至大爆的話,會讓全好來塢的電影公司全都意識到,即使沒有影評人在報紙專欄上的推廣,也並不會影響到新作上市的收入。
無疑,華納兄弟這次的選擇,就是在掘影評人收入的根基,不只是大衛登比想到了這點,很多小有名氣的影評人們,也都想到了這一點。不過大部分人都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能夠讓《閃電俠》走向滑鐵盧的時機。
現在所有影評人都清楚,絕不能讓《閃電俠》毫無阻礙的走向成功,否則,這次還只是華納兄弟,下次沒準就會有更多的電影公司,選擇省下這筆公關影評人的費用,這關係到整個行業的收入走勢。
不過大衛登比沒有被動等待,早早的弄到了《閃電俠》的首映票,來到洛杉磯後,也第一時間聯絡了當地的知名影評人同行,在他看來,這是關係到所有人以後生死存亡的大事,所有行業內的精英們都該聯合到一起。
可是讓他寒心的事情發生了,經過簡單的調查,他就發現,無論是《好來塢報道者》的託德麥肯錫,還是《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圖蘭,類似這樣最新一代全北美知名的影評人,竟然全都好像收到了華納兄弟的默契,並沒有任何想要加入他們的打算。
愛閱書香
具體原因無非是錢,亦或者是其他的利益,這一點不會出現任何偏差,大衛登比敢發誓,如果不是背後的好處給足了,洛杉磯本地的幾位知名影評人,絕不會拒絕與自己的交流。
不過年青一代的幾位影評人,終歸只是他們這個群體中的少數。在《閃電俠》首映開啟的第一時間,他就已經坐進放映廳等待了,無論要做什麼,前提都要了解這部片子,不是嗎?
儘管大衛登比坐在影迷群體中,可還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在電影開始前掏出了記錄本和鉛筆,放到了自己的腿上,以便及時記錄下對電影的看法和感受,不管好的還是壞的。
可是隻看了電影的前十五分鐘,身為一位自信有修養的影評人,他就差點忍不住跑到放映廳第一排,對著韋恩硬朗的臉蛋上吐一口濃痰!這特麼是格林伯格式電影?簡直就是一部暑期檔庸俗元素大集合!
大衛登比無比肯定,這就是一部好來塢幾十年來最通用的套模板商業片!什麼對社會底層的思考,對弱勢群體的刻畫,對法律問題的探討,人文關懷、黑暗藝術等等等等全都沒有。
但周圍的影迷看的津津有味,並且時不時被設計好的特效大場面,把情緒挑動的無比亢奮。好像簡單要死的故事,配上這個年代頂級的影音體驗,讓電影有著龐大的魔力一般,用魔法牢牢的吸引住了所有觀眾的眼球!
發現這點,大衛登比也只能合上了紀律本,默默的長嘆了一口氣。別看這部片子把商業元素玩到了極致,可依然不能改變這是一部套模板電影的事實,這樣的片子,根本就沒有任何讓他記錄感想的意義。
可同時他又不得不感嘆,韋恩格林伯格能夠不斷收穫成功,短短几年時間就在好來塢內走向權利頂峰,超越百分之九十九的同行,絕不是沒有道理的。
別管是不是自甘墮落,這是位既能將影片製作的足夠有藝術探討性,又時刻懂得怎樣討好觀眾的導演。如果拋開先入為主的想法,只看這部《閃電俠》的話,誰也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將商業化元素玩出花兒來的頂級商業片。
好來塢導演拍攝一部電影,目標從來都不是躲在拉片室自我陶醉的,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想法,終究還是要面相更大的受眾群體。
這個道理其實大衛登比一直都明白,只是身為影評人的覺悟,保持著自動忽略罷了,如果一位代表“高階藝術審美”的知名影評人,審美竟然和普羅大眾一樣,那還怎麼體現自己在藝術眼光上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