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文化差異(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下說到一些人的痛處了,呵呵,誰疼的跳腳誰難受......”
電視上韋恩的說法已經相當客氣了,整體只是在圍繞電影產業,在聊著如何學習好來塢成功的經驗,短時間內如何製作出人民愛看的電影,說明觀眾喜歡的重要性,其實最終目的也就是迅速做大自己的本土市場。
但是,這些話背後的含義,聽到一些敏感的人耳中,卻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潛臺詞。死抱著所謂的民族傳統文化是行不通的,那樣的影片除了能夠獲獎,對電影市場化發展一點用都沒有,而且觀眾還沒人愛看。
想想那些獲獎的一些所謂民族電影吧,故意以暴露民族文化陋習,這樣的審醜妄想走向世界,這樣的電影,對市場化的發展真的有用嗎?除了那些電影節上咧著大嘴看笑話的老外,能夠得到本土大眾的喜愛嗎?
同樣的話,傳進不同離場的人耳中,完全就不是一個意思。這人吧,就怕多想,就怕被說到痛處。
在普通觀眾的眼中,都覺得電視上的這個老外挺接地氣,提出的想法也情真意切,誰不想自己國家拍攝大家喜歡的電影呢。
電視上的節目已經走到了尾聲,演播室內編導也在掐著點,現在誰也不清楚,韋恩最後聊起那個電影中民族話題,會不會在事後受到大量爭議,但至少以他們的角度來看,這個老外說的東西,並沒有太出格的地方。
這個節目除去開頭的介紹和結尾,中間其實只有十分鐘出頭,當採訪正式結束後,白文薩一邊在整理桌上的稿子,一邊隱蔽的看了幾眼身邊的韋恩。
猶豫了一會,他還是選擇站了起來,挪到正在被工作人員幫忙摘除錄音裝置的男人面前,客氣的說道:“格林伯格導演,表現民族文化的電影,難道真的不能走向世界嗎?”
“嗨,白。”
聽到主持人的聲音,韋恩詫異的抬起頭,笑著說道:“我個人是這樣看的,怎麼說呢,這樣,這就像是東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一樣,除了極特別的少數人,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適應對方的食物。”
道理很簡單,吃一頓或許還可以當成嚐鮮,沒準還可能覺得很好吃,但要是讓一個這邊人一天三頓以肉為食,或者讓一個北美人頓頓大米飯炒菜,那就不是享受美食,而是恐怖片現場了。
白文薩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作為一個資深媒體記者、主持人,對這方面瞭解的相當透徹,飲食,恰恰也是各自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別說讓外國人長期吃中餐了,就算是這邊的廣東和廣西,飲食習慣上都存在大量差異。
“所以說,我的觀點是,保留能被世界上大部分人接受的民族元素,比如功夫。”說著,韋恩還雙手比劃了一個李小龍的招牌動作,他的表現,讓演播室內很多工作人員都笑了起來。
“然後再透過不斷的學習、借鑑,加入現代商業電影的成功元素,我個人覺得,這才是讓民族文化與世界接軌的最好方式,當然了,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這些話他剛剛在正式節目上可沒說,從大方向上面談論電影產業,怎麼解釋都沒問題,但如果涉及到了具體方法,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且有一點韋恩非常確定,那就是想要讓自己的電影產業做大,就必須要走上商業化這條路,先別去管什麼海外的事,大量製作出本土影迷愛看的電影,才是正確的路。
東方文化本身就與西方,有著南轅北轍一樣的溝壑,尤其是在電影上,有些東西的表達方式,完全是相反的。
就比如說周星星的電影《食神》,這部片子96年在香江拿下了4000多萬的票房,可以說火爆的一塌湖塗,也讓因為《大話西遊》而沉寂的喜劇之王,在一年多以後就立馬翻了身。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這部電影在96年底,同樣於北美上映了,票房卻僅有可憐的幾十萬,而這點票房,主要貢獻人還是華裔社群周圍的影院。
不過相比於慘澹的北美票房,《食神》這部電影中天馬行空的想法和表現方式,卻成功引起了很多好來塢電影人的注意,97年初二十世紀福克斯還專門找到了周星星,希望能夠製作北美版本的《食神》。
只是可惜,這裡面依然牽扯到巨大的飲食文化差異,最終雙方的合作也因為這些差異沒有成行。
同樣的差異情況還有《無間道》,東方人理解不了美版f**k來f**k去,粗暴血腥的鏡頭,以及荒誕的結尾。西方人也同樣理解不了,原版電影中所謂的中式浪漫。
所以說,民族的從來都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