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其實非常簡單,黛西看完首映之後,發動了討論組內其他影迷,大面積在網路上留言關於《駭客帝國》的好評。

這個還從沒有被商業化的平臺上,又有更多的年輕人自發的討論關於影片的一切,恐怕黛西他們這些影迷都沒想到,能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力。

最開始只是以IMDB的特色留言板為主要陣地,隨後因為有了更多年輕人跟風,把《駭客帝國》的各種討論話題,釋出到了更多其他網路論壇上。

“這等於是另一種社會熱點風潮,獨屬於網民和年輕人的風潮……”

聽完尼娜的彙報,引起了韋恩一陣感慨。他本來以為要到98年左右,亞馬遜徹底收購IMDB,併為之燒錢擴大運營後,才會出現這種網路風潮的,沒想到一切都來的這麼快。

主要還是被前世的思維模式影響到了,在這塊土地上,網路遠比他以為的發展要快的多,顯然以年輕人為主的網民,也比想象中要多的多。

尼娜坐在餐桌旁,端起牛奶先喝了一大口,才感嘆道:“黛西其實也沒想到,今早她打電話來時候說,現在只要隨便開啟一個網頁,都能看到關於《駭客帝國》的各種討論。

據我分析,現在走進影院的只是一部分,隨後還會有更多有上網習慣的年輕人,因為網路上無處不在的電影資訊,懷揣著好奇等因素而走進影院。”

韋恩默默的點了點頭,如果他沒有猜錯的話,發展到後面,走進影院的就遠不止這點網民了,社會熱點不管是怎麼形成的,一但成為了某種流行趨勢,就會有更多人加入進來。

當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和家人,都在討論著《駭客帝國》這個話題時,你自然而然的也會想要加入進去,而加入進去的前提就是去觀看影片。

好萊塢已經用很多部成功的電影證明了,引發社會熱點的片子,最後都會賺的盆滿缽滿。

甚至發展到後面,製片公司在瞭解到這是財富密碼後,會呼吸想辦法用手段引起社會熱點,引發全民大討論,這種方式的營銷計劃層出不窮。

“《駭客帝國》運氣太好了,這部片子與網路息息相關,才能引發那麼多年輕人網民的轟動。”韋恩愜意的翹起二郎腿靠在椅子上,也不著急去吃麵前的早餐,點燃根香菸後,拿起了餐桌上的報紙。

“沒錯,黛西也是這樣說的。”尼娜點了點頭,邊吃培根邊說道:“她告訴我,最開始自發跟風散播資訊的人,主要理由都是這一點,《駭客帝國》與網際網路之間的聯絡,太讓人有遐想空間了。”

所以韋恩才覺得巧,就跟上帝都在幫忙一樣,《駭客帝國》與網際網路之間,有太多可以讓年輕人討論的話題了。

“哇偶,華納兄弟好大的手筆!”

幾張報紙最上面的那張,偏偏不是娛樂性質的報紙,反而是一份《華盛頓郵報》,助理小姐顯然已經看過了,所以把這張社會性質的報紙,放到了第一張,方便他能第一時間就看到。

‘馬特辛組織負責人宣稱,美利堅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每個人都擁有愛與被愛的權利,愛與性別、種族、身份和地位都無關,同性戀群體應當獲得應有的尊重,不該成為人們歧視的物件。

他們號召更多的同性戀群體勇敢的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愛是神聖的,不該被大部分普通人唾棄,人們應當給予他們應有的相愛權利。

隨後記者又採訪了比利蒂斯之女女性組織,她們同樣發表了相同的觀點,號召更多女性站出來,勇敢的承認自己的取向問題,愛本身並沒有任何錯誤……’

在《華盛頓郵報》社會板塊刊登這玩意兒,本身就已經代表了太多東西,他不知道傑夫羅賓諾夫是怎麼做到的,能讓這家權威性社會媒體,同意發表這樣的敏感富有爭議的報道。

可有一點敏感度的人都會明白,這樣的報道出現在《華盛頓郵報》上面,本身就代表著某種政治正確。

馬特辛協會,是50年代在加州洛杉磯成立的,屬於北美第一個現代同性戀權利組織,該組織集中了當地一群男同性戀者,其目的在於保護和改善當地“男同”的權利。

隨著這個群體越來越壯大,人數也越來越多,包含地域更發展到了全北美,早就不是洛杉磯一個小組織了能形容得了。

可這些人終究是屬於社會邊緣群體,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發聲渠道,更不可能有哪家媒體,願意冒著巨大爭議來幫他們發聲。

此外,美國首個女同性戀權利組織,比利蒂斯之女,是1955年在舊金山成立的。這兩個算是北美最大的同性戀組織,只要有一定的發聲渠道,影響力可以說巨大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