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恩不會心存幻想,這部影片能讓他攢個積分,那就夠了。“舉辦的那些試映會,拉票派對和酒會,我都不會去參加,讓公司公關部門去運作吧,只要保證有個提名就可以了。”

他的話讓華納兄弟ceo鬆了口氣,這部影片雖然充滿了社會屬性,人文關懷和一些關於家庭問題的挖掘。可主要基調還是一部美式恐怖片,運作個提名,憑藉公司的媒體資源不難,可想要爭取獲獎就太難了。

“那好,你先忙吧,提名者午宴結束後,我在通知你結果。”

電話結束通話後,韋恩笑著搖了搖頭。他明白,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圈子裡哪個導演都禁不住它的誘惑,傑夫羅賓諾夫怕他上頭,也禁不住誘惑強行公關。

他對蒂姆伯頓聳了聳肩。“好吧,公司那邊搞定了,我們聊聊剩下的拍攝計劃……”

而遠在洛杉磯的華納兄弟ceo,在書房中結束通話電話後,確實長出了一口氣。

憑藉《小丑回魂》創造的收益,和韋恩現在對華納兄弟的重要程度,只要對方表示想強行衝獎,哪怕明知道成功率不足兩城,公司也必須無條件支援他。

尤其是這兩年的華納兄弟,關於電影上的營收中,韋恩的專案佔據了其中很大的份額,可以說是支撐公司的一條腿,另一條腿才是別的專案相加。

不光是票房上的數字,他的影片屬性,線上下的運作中,利潤比那點票房收益要高的多,《小丑》這一部影片,哪怕到現在還是錄影帶市場中的主力軍。

尤其是前兩年的《侏羅紀公園》過後,這兩年的好萊塢商業大片投資越來越高,動輒幾千萬上億的投資成本,造成的回本壓力也越來越大。

甚至歐洲的那些傳統電影國家,媒體們也開始了對好萊塢電影的唱衰,可他們只看到了票房的投資回報比例,總覺得唱衰好萊塢很有道理。

一部製作成本6000萬美元的影片,必然還要有大概兩到三千萬美元的宣發資金,這種巨大的投資規模,票房哪怕超過兩億美元,最後製片方的收益也會虧損掉上千萬美元。

這可以算是好萊塢這兩年的普遍現象了,只看這些,六大電影巨頭都該破產最少幾十次了,然後事情並不是這樣。

好萊塢並沒有因此垮掉,別說六大巨頭了,很多小公司都沒有因此消失,各種電影投資基金會還是層出不窮,不但沒有減少投資者的熱情和規模,反而有更多的大投資大製作在不斷投入拍攝。

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影片除了在院線獲取票房收益,線上下還能創造數倍於票房的收益。

從八十年代開始,錄影機和錄影帶的出現,就為好萊塢所有制片公司,打了一針強心劑,這種載體可以說第一次拯救了好萊塢。

而同時又有喬治盧卡斯開啟了商業大片的概念,創造了恐怖的線下收入,電影的營收大頭就漸漸偏移了。隨著盈利模式、盈利渠道越來越多,好萊塢的製片成本也在逐年增加。

到了九十年代後,透過完整的上下游各渠道運作,一部電影的盈利點,早就不是院線公司分成的那點票房了,甚至可能都佔不到總營收的百分之二十。

當然了,後續的所有收入,也都要建立在票房數字的高低上,線下的各種電視臺版權買賣,對周邊商品的授權,大到房子汽車,小到兒童玩具一支鉛筆,所有收入都建立在票房數字上。

還有現在最重要的錄影帶,不管是租賃還是買賣,這種載體都能創造恐怖的利潤,它的製作成本隨著錄影機的普及,低到可以忽略不計,賣出的幾乎全部都是利潤。

而在這個市場中,韋恩的影片屬性,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那種型別,光錄影帶租賃和買賣上,他幾部影片創造的利潤,就是票房利潤的幾倍以上。

這才是華納兄弟為了綁住他,給他高額票房分成,甚至讓他入股公司的重要原因。

韋恩的影片,能夠創造的線下利潤太恐怖了,這個數字哪怕不公開,作為圈內公司的剩下五大巨頭,也多少能推測出來。

所以他對華納兄弟太重要了,這個重要性還在不斷增長,傑夫羅賓諾夫不管幹什麼,哪怕頒獎季都要顧及他的感受,也是因為這個。

你華納兄弟不支援,有的是大資本大公司願意排隊支援,這個圈子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誰能創造更多的利益,誰就是資本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