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這次不待喜來樂有所動作,李陌反倒是拉起喜來樂就出了一笑堂。

心中有事的兩人,直接就無視了門外那看日本人靠樁的人群。

兩人是在戶部衙門找到魯正明的,相比於以前在順天府當官,被調到戶部的魯正明顯然是升官了。

這也得益於現在維新派火熱的發展,雖說那場規模浩大的“公車上書”最後還是失敗了,但其影響力可沒就此消散,反而讓維新派的思想傳播的更廣,勢力更加的壯大了。

當魯正明在得知了兩人這般急匆匆趕來的原因後,頓時便笑了起來,隨後在喜來樂不解的目光當中,仔細的解釋起來。

原來滄州爆發瘟疫的事情,朝廷這邊早就已經知道了,甚至皇上在半個月前都已經下達聖旨,命令太醫王天和前去滄州救治瘟疫了。

說道這裡時,魯正明臉上極為自豪,話語當中滿是對皇帝的這個做法極為推崇,認為這是維新變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祖制。

因為清朝有律法規定:太醫專侍皇族不得出宮,如若出宮為庶民診治,按大清律,革除太醫之職,徙三千里。

在聽到這則訊息後,又急又怒的喜來樂方才稍微放心,既然朝廷已經做出了應對,那想來這場瘟疫應該能消下去的。

而且雖然他跟那王天和看不順眼,屢次相鬥當中都是自己佔據上風,但他也不得不承認王天和的醫術其實已經是很高了,不過就是人品底下罷了。

不過坐在一旁的李陌就沒有兩人這麼樂觀了,哪怕此時的滄州沒有了孟慶合,應該不會發生治療瘟疫的藥材被以次充好的事情。

但這凡是辦事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否則很容易把好事給變成壞事,而李陌的心中就是有著這樣的擔心:

這王天和雖是太醫出身,而且還是欽差大臣,但他沒有地方上從政的經驗,對百姓們的所思所想都不瞭解,更應付不了趙知府那樣的官場滑頭加厚臉皮。

可以想象,這王天和到了滄州肯定是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蹩腳大夫。

所以想要把滄州這瘟疫的控制住、消滅了,靠王天和是不行的,他根本挑不起這個大梁來。

而且這個皇上辦事,怎麼看起來都有點不靠譜啊,居然敢任命一個完全沒有從政經驗的太醫,去地方上全權治療瘟疫,這當治理國家是過家家麼?

這般表現可不像是個成熟的帝王該有的手段,上次黃馬褂的事件也是這樣。

想到這裡,李陌才真切的意識到:看來太后是真看不上這個皇帝了,要不怎麼沒交給他一些從政經驗。

畢竟這位慈禧太后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單單從政治謀略方面,那絕對是頂尖的,若非太后自己私心太重,怎麼也不會留下那般罵名。

縱使是稍微的提點一下,皇帝又怎麼會犯下這樣低階的錯誤。

不過這些心裡話李陌當然不會說出來,再說在魯正明歌頌皇上和維新變法的時候,微微頷首表示贊同罷了。

最後兩人被魯正明一番安慰之後,就送出了衙門,喜來樂心中的急切倒是消去了大半,但李陌心中卻無疑是又沉重了幾分。

這麼一耽擱,還不知道滄州的百姓又有多少人會因此多遭罪,無辜枉死呢。

而且李陌並不知道的是,在他暗中幹掉了孟慶合後,滄州的藥材行當雖然也是混亂了一陣,但在經過了一番明爭暗鬥,搭上了數十人的性命之後,新的藥霸產生了。

並且這人還跟王天和再次聯絡上了,而治療瘟疫的藥材採辦,王天和也交給了這位新的“藥霸”。

這件事情的發展,好似再次回到了原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