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式巨型運輸機經過差不多兩年多的研發終於搞出來了。

為此,原安東諾夫設計局眾設計師們也是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原因無他,姜餘實在太能夠折騰了,他們這些人也被弄得欲仙欲死。

要不是姜餘給每個人補償了兩瓶長生仙釀,恐怕這些設計師們都早已罷工不幹了……

按道理,安東諾夫設計局可是設計製造大型運輸機的頭號專家,他們稱第二,就沒人敢叫第一。

可為什麼就這麼難產呢?

當初,人工智慧菲菲給出的設計圖紙也只是參考了80年代的巔峰設計作品—安124重新改良出來的。

那時候設計的“鯤”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簡單的。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曾經就說,只要能夠提供適合的發動機,就完全不在話下。

他甚至還想先把“鯤”大型運輸機第一個弄出來。

對他們來說,沒有絲毫難度。

(可以參考第82章)

總而言之,早先設計的“鯤”在技術上和材料上要求並不高,製造難度也不大。

但它代表著最多也就是94年的樺國工業水準。

時代在進步,科技和工業技術也在推陳出新,尤其是在工業製造材料方向,變化的特別快。

在1995年底,完成一半的“鯤”被姜餘緊急叫停。

因為第一代碳纖維材料的製作工藝已經被研究出來了。

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材料用來製造航空發動機上的第一級風扇葉片,以及製造機身都有莫大好處。

首先,它擁有跟鈦合金相似的拉伸強度,重量卻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二。

另外,碳纖維跟金屬材料不一樣,碳纖維材料並沒有所謂的“疲勞強度”的概念。

也就是說變化的力對於金屬材料來說是一種威脅,但是放在碳纖維這裡卻不叫什麼事情。

上面這些優點對於航空器材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因為這些東西是要飛上天的,所以自然是越輕越好。

這麼一種密度小、強度高、抗疲勞能力強的材料就有如神助……

於是,維克托·科瓦爾斯基也只好無奈下令,重新設計重新制造第二代“鯤”。

1996年,5月份。

“鯤”的製造再次被叫停。

熊貓糾錯軟體的出現,以及晶片和電子技術的發展,讓人工智慧菲菲又有了更好的規劃和設計。

姜餘差點都想罵娘了,不是說好的“人工智慧”嗎?

這個“智慧”也太智慧了吧?

“就不能超前規劃點嗎?”

菲菲義正言辭的表示不能!

除非姜餘再次進入飛船接受更高等級的知識和科技技術。

姜餘一聽,頓時慫了。

他早就隱約的猜到了,飛船裡面肯定有自己沒有發現的未知體。

等自己強大了後,再過去也不遲,現在他的身體素質不夠強,那不能夠抵禦住未知事物的衝擊。

而且,他非常懷疑“菲菲”這個所謂的人工智慧,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工具或者載體而已。

最新一代的“鯤”,跟之前的“鯤”完全是屬於兩個不同維度的機型。

之前的“鯤”,基本上沒有脫離大眾的認知範疇,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架大型運輸機。

最新一代的“鯤”,則完全顛覆了眾人的想象力,不管是從近處還是遠處,都覺得這不屬於地球上的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