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一邊講解,一邊用指揮棒進行現場描述。

像這樣的設計,讓大家都是耳目一新,感覺很高階的樣子。

大家來到機身的尾部。

在這裡,大家才真正的意識到這款戰有多麼的與眾不同。

噴嘴的外形也是採用矩形鋸齒設計,位於外傾的垂直控制面的中間處。

“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紅外線訊號的強度,同時也降低了雷達波的反射面積。”

像這樣的噴嘴設計,也很特別,一般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上。

製造飛機的主體支撐材料全部採用了鈦合金+金碳元素。

機身機翼外殼則是採用了玄武研究院最新出產的碳釺維材料。

這麼一來整機質量大大減少,從之前的11噸重量降至九噸,比起蘇27,相差了整整一半的重量。

這樣的製造材料,之前是沒有的。

碳纖維材料基本都被島國和北美壟斷,這種材料也是最近才研發出來的。

主要還是製造工藝的問題,所以稍微晚了一點。

有了這樣的材料作為支撐,該款戰機的航程將會大大增加。

它的作戰半徑,現在初步估計就是1500公里,具體情況還需要試飛多次後才能確定。

設計之初,這款戰機就有著1.2馬赫超音速巡航速度,最高3.18馬赫攻擊速度。

現在換了材料,試飛後不知道能達到多少。

以後的民航客機,如若大量採用這種碳纖維材料,機身的整體重量都會大大減輕,載油量會大增。

這款戰機的最大特點,還並不是隱身和機動性。

它裝載的自適應電磁波被動接收雷達,可是戰場最大殺器。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電磁波是能量的一種,凡是能夠釋出能量的物體,都會釋出電磁波。

飛行器自然也不能例外,而且因為發動機的因素,它還會比一般的物體更加強烈。

自適應電磁波被動接收雷達可以在空中接收一切電磁波,然後根據電磁波的強弱和頻率進行多次篩選,最後判定敵機的存在,甚至是鎖定對方的位置。

這套系統是姜餘用人工智慧和漢語言程式設計系統打造出來的識別軟體系統。

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所散發出來的電磁波頻率一般都不會太多變化。

飛機在空中又是不斷運動的,所散發出來的電磁波強度會不斷變化。

一般來說,由遠及近,同一種電磁波強度會越來越強,反之則會越來越弱。

這麼一來,這套識別軟體就可以根據電磁波的頻率和強弱,判斷敵機的存在,甚至是目標的具體距離和位置。

根據實驗室的研究,300公里以內這種被動探查裝置效果非常明顯,500公里左右可以探查出有無飛行器。

這種裝備可是空戰大殺器,在已方未開啟雷達的時候,就可以優先找到敵軍的位置。

為了安全起見,這款戰機還是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配合電磁波接收裝置,可以達到雙重鎖定目標的最大功用。

這款戰機的頭盔瞄準具是火控系統中改動最大的。

它完全採用了當今最高科技的計算機模擬追蹤技術。

只需要雷達模糊定位敵方目標,就完全可以在極短時間內自動鎖定目標,並且發動攻擊。

它配備的導彈,也額外配備了電磁波接收系統,可以配合火控系統,長距離跟蹤鎖定並攻擊目標。

……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