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手中出來的飛機,比你見過的飛機還多,還要你教嗎?”

陳思國找到姜餘,希望他能起點作用。

“姜總,這又不是運輸機,這是民航客機啊!”

“就算是運輸機,第一次首飛,也不能往死裡整啊!”

“你去跟他說一下,讓他悠著點吧……”

……

姜餘聽完他的牢騷,只是點點頭沒說話。

早上飛機起飛時,這幫人還淡定無比,一臉的無所謂樣。

姜餘還以為自己手下的員工們,一個個都心理素質過硬,自信心爆棚……

現在一看,完全不是那回事嘛!

他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眼中都充滿著焦慮,心不在焉、魂不守舍。

畢竟,這是樺國幾十年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用大飛機。

他們早上表現出的那種淡定神情,很可能就是假裝做給這些“少數民族”看的。

之前的“飛十”的確是流產了,但在他們心中卻是不服氣的。

這些人不想讓這些“外人”看到他們心中脆弱的一面。

在沒有完整的技術指導下,也沒有成熟的工業基礎上,更沒有足夠良好的研發環境中。

他們能夠把“飛十”成功送上天空,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姜餘絕對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情。

新一代的樺國人就是靠著這種不服輸,努力拼搏的精神換取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成就。

拋開商業因素不談,“飛十”絕對算是建國後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它是樺國大飛機專案發展的奠基石……

傳奇—909首飛之後,他們中很多人把就是沒有明白這個商業客機中的“經濟”二字。

飛十能夠飛,但不代表能給航空公司帶來商業利益。

更何況當時飛十的很多問題尚未解決,不僅材料加工,零部件生產,裝配工藝控制也是問題重重。

所以,飛十下馬是因為它還遠遠沒有到商業價值的那一步,到商業適航飛行都還很遙遠。

因為當時的樺國航空工業體系還遠遠達不到與之匹配的要求。

當然,完全否定“飛十”也是一個絕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