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別老豎手指好不好?(第1/3頁)
章節報錯
姜餘和阿飛從地底裡出來已經是深夜十點了。
阿飛把小車後排椅位全部拆了,剛好能夠容下他自己和那個儲物冰櫃。
姜餘親自開車,馬不停蹄的向鵬城機場駛去。
……
翌日,上午九點。
姜餘又把阿飛和儲物冰櫃安置在一個偏僻的倉庫裡。
趁著去烏克蘭還剩餘的幾天時間裡,姜餘交代阿飛儘可能多轉換些變異的五糧液。
牆角堆著高高的那些五糧液,都是他剛剛從批發商那裡買過來的。
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一個安全且穩妥的居所。
至於房屋面積和錢,那都不是問題。
不過要找這樣的房屋,外來者一般很難尋到。
這時候的中介普遍都是個體經營,很難搭上這樣高階的業務。
孫明這次出差回來,可是風光無限。
質優價廉的產品,加上他三寸不爛之舌,又拉來了五、六個億的大單。
他本來就不差錢,人又豪爽大方,關係自然就很到位,很多大型企業都願意把訂單給他。
這就是姜餘給他1%毛利的最重要原因。
華夏的國情如此,到處打點、公關都需要不小的開支。
孫明人在外到底花了多少錢,廠裡一無所知,那還不如給他多提成一些。
他自己有錢了,怎麼花銷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賺多賺少而已。
就拿這一次的大訂單來說,他至少可以拿到400多萬,至於額外的花銷,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除了差旅費外,其餘的任何花銷,姜餘和廠裡都是不會過問的。
在華夏改革開放初期,機械和重工這一領域因為技術、資金門檻都比較高,民營企業是很難參與進來的。
即使有個別的民營企業,也只能小打小鬧。
一般的大中型企業,更信得過國有老牌企業。
就算是純外資企業,他們都不想鳥,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
比方說,高精技術被壟斷,雙方極度互補,或者產品本身比國產貨更加優秀廉價的情況下。
姜餘當初作出的合資決定是非常明智的。
如果當初選擇的是獨資,自己累死累活不說,還真未必有現在這樣的產業規模。
孫明因為性格豪爽和身價倍升,所以他的豬朋狗友遍地開花,讓他去找房子是最合適的。
在京都,孫明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地頭蛇。
姜餘想要的房子,他打個電話給房產局和規劃局,一下子就可以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