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廠的規模和人數來看,它的確不愧於華夏18羅漢機床廠—過江羅漢的稱呼。

姜餘心裡其實很忐忑,因為這個廠實在太大了。

沒有好的牙口,很難吞進去。

即使是雙方合資,也很難入他們眼。

這個老“諸葛亮”叫做張康,是這個廠裡的老書記,雖然早已退休,但以前樹立的的威望卻還在。

整一個第一機床廠就是在他的任期內起來的。

即使現在的日子並不好過,也並不影響職工們對他的尊敬。

張康聽說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居然是過來合作的,頓時兩眼放光。

也顧不得下象棋了,他趕緊攔住這個財神爺,準備探探口風,瞭解真實意圖後,好把這個土豪一起拉下水。

“這位老闆,既然來了,就先別走,可以考察考察嘛!”

“就耽誤你一會兒時間,先看一看裡面內部的情況,再做決定也不遲啊!”

姜餘哪裡想得到,這個猥瑣的老傢伙居然有如此“邪惡”的心思。

抬手看了下手錶,才十點鐘。

想想現在時間還早,便決定先勘察一下,暗地裡探探口風,實在不行就尿遁跑路。

“行,我們就先看一看。”

一老一少,就在附近開始走動起來。

廠區的確很大,重型的機器也不少。

裡面有很大的機油味,很多機器都被塑膠薄膜遮住了。

透過透明的薄膜可以看見裡面機器的轉動齒輪打滿了黃油。

聽張康的介紹,這些機器有一兩年沒有正常使用了。

主要是現在的市場環境實在太惡劣,相互間壓價太厲害,做一臺虧一臺,還不如把機器封裝,等市場環境好後再開工。

不僅僅是他們廠這樣,京都的三個國營機床廠都差不多如此。

現在的鋼材一天一個價,他們可不敢大規模囤積材料。

廠裡面的機器,大多都很新,七八十年代的老舊裝置,這裡基本看不到。

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做機床的,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大不了自己重新做而已。

按理來說,這家企業的優勢是非常不錯的,還不至於鬧成這樣空空蕩蕩的。

主要是廠長,書記現在各有分工,他們帶著一批人出去討債,或者應付那些上門催債的那些人。

姜餘立刻就明白了,這其實就是俗稱的三角債。

在80年代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國有企業之間的債務內部迴圈越來越重,最後導致90年代大爆發。

說簡單一點就是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的連環債務問題。

經濟發展好的時候,這種問題並不明顯,都被大家有意無意的忽略掉了。

90年代初,工業產品市場貨物積壓嚴重。

三角債的問題就顯的更加突出,這種情況就成為華夏、俄羅斯、東歐諸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障礙。

機床廠作為工業經濟中的中游產業,受到的衝擊算是最嚴重的。

財務報表上面顯示他們的工廠是沒有虧損。

但很多之前拖欠己久的債務是要不回來的,而他們又要歸還上游企業的材料費。

實際上算是虧損的。

第一機床廠有4800萬債務要不回來,而他們還欠鋼鐵廠3200萬材料費。

其實,這就相當於他們已經虧損8000萬。

像財政這麼混亂的企業,如果沒有政府的斡旋,想收購或者合資肯定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