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政府僅僅計算了貿易順差的數值,那些農民的工資和其他額外收入都沒有記錄進去。

實在是因為這樣的增長速度太驚人了。

寮國政府擔心周邊幾個“親戚”眼紅,不惜一切代價過來挖牆腳。

這些“窮親戚”肯定會給出更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畢竟大夥的條件都差不多。

樺國人若是移情別戀,轉移資本,那他們又要回到從前那種刀耕火種的日子。

他們生產出來的無公害果蔬深受國際市場歡迎,但那都是樺國農學院透過科學方法精心培育出來的。

這些人走了怎麼辦?

另外,農業最講究的就是果蔬保鮮和快速物流,這些他們通通都沒有。

最關鍵的是,他們可是背靠著樺國這個人口龐大的市場。

就算是國際市場環境再差,他們生產出來的東西還是可以被消化的,少賺點而已啦!

就這一次的金融危機來說,四小虎和四小龍的大部分普通民眾生活的跟狗一樣。

跟寮國民眾相比起來,就真的是天差地別了。

寮國的老百姓雖然錢不多,但基本上衣食無憂,不需要像那些工人們朝五九晚,還要為吃葷菜而發愁。

當然,姜餘和農學院賺的錢比寮國政府更多,基本比例差不多在10:1左右。

也就是說,寮國政府賺一美元,姜餘他們賺十美元。

沒辦法,銷售和運輸渠道都被這些樺國資本拿捏的死死的。

也正是有了如此光明的前景,樺國的大部分農學院開始自主朝更高階的蔬果品種改良上下功夫。

姜餘曾對他們說過,市場的競爭無處不在,蔬果產品的迭代更新不比其它產品慢。

若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他們終究會被市場所淘汰。

道理很簡單,大家也都懂。

誰家的蔬果更好吃,更實惠,更營養,消費者自然就會毫不猶豫選擇他們。

以前是人多糧少吃不飽,科研人員就往增加產量方向研究,往往忽視了口感和營養價值。

現在的遠東,黃土高原,東南亞的糧食產量暴增,人們反倒更關注糧食的口感和營養成分。

同理,果蔬方面也是一樣,人民的生活條件上去了,自然對高品質產品會更加嚮往。

姜餘要弄的是現代化全能農業,而非那種低效的傳統農業。

自然就會對蔬果抗病蟲、營養、口感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嚴格的要求。[space]

現在的農學院有資金、有人才,這時候不發力,更待何時?

姜餘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可不是給這些人用來做吃山空的。

植物方面的基因改良,或者種子培育,並不是太困難,主要還是需要有人沉下心去做。

比起改良動物品種,植物方面的改良技術實在是太成熟了。

這麼多研究學者堆在這裡,要是還不能拿出幾項世界級的研究成果出來,那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袁老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民間派科研學者,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稱得上曠古爍今。

以往那些所謂的農家學院派,姜餘也不想去再多說什麼,他現在只看結果,不問過程。

這些學院派若沒有整出些像樣的成果,他也不想再浪費這些寶貴的土地資源……

東南亞的八大國際糧食集團已全部被姜餘全部拿下。

這些公司若全部整合起來不下於現在的四大國際糧食ABCD。

但姜餘不打算這麼做,以後視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