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秋闈(第1/3頁)
章節報錯
深秋九月,天寒加衣。
中秋八月十五剛過不久,這段時間來金華城的讀書人越來越多了。
秋闈就要開始,金華附近八個府,連同本地的學子都集中一起,開始為考試做準備。
這次八府聯考,考試地點就確定在金華府。金華府所在的江南道很大,有十八個府之多,按照距離遠近,分為三個考場。
這個世界的行政機構分為縣府道。但是道這一級的行政機構歸屬中央,所以是虛的。各府的許可權很大。
類似於秋闈這種全國性的考試,都是各府聯合各府一起開考,中央派駐一個大宗師來督導。
這個大宗師有命題、審題的權利,因此權利很大。
這次來督促金華府秋闈的大宗師姓狄,單名一個璧字。
張巍抱著一本《春秋五千言》正在研讀,這本書有很多冊,如果加上各種大儒的註釋版,可以擺滿一整個大書櫃。
春秋本質上是一本歷史書,記載著遠古人類到現在的歷史。
這個世界歷史又非常長,加上各種妖精、鬼神、朝代更迭,讓人讀起來甚是費勁。原身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記下這些東西也費了很多年。
不過這個世界的讀書人也有雞賊的時候,全部的春秋不能讀完,那他們就分開讀,只研習某幾個歷史朝代的知識。這就大大減輕了壓力。
這就和那些學歷史的,專門學唐史、明史或者宋史的一樣。
再者,這個世界書籍昂貴且稀少,很多寒門子弟都買不起全套的春秋,只能買一兩本,就專門學這一兩本。
類似於張巍原身這種通讀全篇春秋的,是鳳毛麟角,所以才得到別人的尊敬。
自從知道自己兒子要參加秋闈之後,張父也重金聘請一個大儒給張巍補課。
金華的大儒沒有幾個,大多數都不差錢,一般都是埋頭治學,根本無心補課。但是張巍是什麼人。
他的英雄事蹟早就傳遍大江南岸,等到張父上門拜訪大儒的時候,大儒一口就答應下來,並且說:“教書育人,最重品德,張巍的品德是好的,我願意教他。”
大儒不差錢,但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們也需要出名,甚至是熱衷於出名,不然讀那麼多書幹嘛。
如今能收到張巍這種弟子,他們哪裡有拒絕的道理。
於是張巍就拜入一大儒座下,開始研習怎麼透過秋闈。
等到學習之後,張巍就發現其實也不算太難。府試和縣試不同,縣試考的是對春秋的熟悉程度,考卷類似於完形填空,主要是記憶。
府試就考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所謂天下沒有新鮮事,很多事情的解決方式翻一翻歷史都能找到,府試就考這個,考官會出題目,然後考生應答,有根有據的說明。
原來不是八股文啊!張巍這心才放下來。原身沒有參加過府試,參加完縣試就病的要死,根本就無暇關心府試的事情,畢竟他能不能活到考府試都不知道。
所以原身的記憶中,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知識。
如此這般,時間到了九月十日,這個日子也是大宗師定下的。秋闈正式開始!
張巍要和數千學子一起進入貢院,然後在裡面進行為期三天的考試。中途貢院完全封閉,人畜不得進出,官員都會鎖在裡面。
考試除了有陽官鎮守,還有陰官巡邏,天官監視。保證考試能順利進行。
所以在這個世界,考試作弊是不可能的,你能瞞得過凡人之軀的考官,難道還能瞞得過隱身的小鬼,和天上巡視的神仙?
張巍坐在號子裡,他就感到有好幾道眼神放在自己身上。沒辦法,他現在名氣大,不僅僅是監視的小鬼,天上的神仙也很好奇。
大宗師狄璧端坐其中,喝著茶和旁邊的湯知府聊天。
兩人聊著聊著,自然就聊到了張巍身上。
“如何,這巍秀才可是一個可造之材?”狄璧淡淡的問。
湯知府點了點頭,說:“他倒是一個聰明人,稍微點撥一下什麼都懂了。就是看他有沒有因為修行而誤了讀書了。”
寒門出身的湯知府還是念念不忘張巍的讀書。
狄璧心中冷笑,只要張巍做的文章不是狗屁不通,有他在,張巍必定是高中的。只是如果文章太差,名次就不能太高。
湯知令畢竟是寒門出身,這方面的事情還是不太懂。不過自己的大侄子寫信給自己,信中連連誇讚張巍,也不知道張巍是不是真的有他說的那麼好。
他家在晉中,而張巍是在江南,就算是要招攬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這也有點太遠了。
不過這也沒有什麼關係,畢竟是一步閒棋。也不費事。